2011年02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管理创新:徽企逆势增长的“法宝”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书喜 沈青犬

  

  日前,第十六届全国企业管理大会在北京闭幕,安徽省8家企业获得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这是国家经济管理最高部门对安徽省企业管理的最高评价。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安徽企业在实践中认识到,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核心竞争能力不足,是阻碍企业做大做强的两大顽疾。于是,转变管理思路,打造长效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创新机制,推进现代企业文化,成为一批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营造经济增长点的新选择。现代管理制度的应用,产生了带动企业逆势增长的发展效应。

  

  效应之一:

  投入少,见效快,降低企业成本,成功开拓市场。

  去年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合肥锻压集团并没有铺多大的新摊子,也没有新上大规模项目,却实现经济总量50%以上的增长。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什么?董事长严建文说,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合肥锻压集团虽然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却因为企业管理及时跟进,当年实现经济总量增长40%以上。尝到甜头的合肥锻压集团,于是将2009年定为“管理提升年”,公司各项指标分解到岗位,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通过增强创新意识、优化体制、整合产学研优势、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人才管理等,实现了要素的良好整合,使合锻去年以来生产和销售一直保持旺盛势头。

  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安庆中船柴油机公司推出“岗位、绩效和薪酬三位一体管理”的管理模式,2009年,公司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完成工业总产值7.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66.2万元/人,较上年增长了16%,创造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纪录。

  提升管理投入少,见效快,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更可以成功开拓市场。加强企业管理,应该成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战胜困难的重要出路,成为推进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

  

  效应之二:

  练好内功,夯实基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初,国际金融危机“乌云压顶”,省经信委在宿州及时召开全省企业管理现场会,推出皖北煤电集团等一批全省企业管理的典型,推广其深化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号召全省工业企业提升管理练“内功”,应对危机夺胜利。

  皖北煤电集团,通过其闻名遐迩的精细化管理,在过去5年多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4%。然而2008年9月中下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市场销售形势急转直下。企业采取应对冲击的一系列策略中,管理上台阶成为最核心的部署:在已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基础上,企业在安全生产、生产效率、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修旧利废、狠刹内部吃请之风、企业内部改革等八个管理环节,同时采取措施,消除企业“短板”。当年,皖北煤电保持了销售收入增长态势。其管理模式甚至开始输出全国:企业在山西、内蒙古控股的多个煤矿,引入皖北煤电管理的经验,带动各项业务的跨越,为业界所称道。

  实践表明,企业战略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由粗放到集约,由低端到高端,由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需要长期的、坚韧的努力。企业练好内功,不但夯实发展的基础,还能为企业提供逆势向上的发展动力。

  

  效应之三:

  打造企业文化,稳固价值体系,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软实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汽集团的“学习型组织”传遍全国企业界。 2006年,江汽又启动“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项目”,出台了企业的基本法——《JAC宪章》,编辑出版《JAC文化典藏系列丛书》和其他文化载体。通过锲而不舍地推进管理创新,铸造发展软实力,江汽集团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江汽现象”。

  相对于资本、厂房、设备等硬实力而言,企业软实力是指企业的价值观、创新机制、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凝聚的社会声誉、市场信用和品牌影响力等无形资本。跨国公司能占据世界产业的龙头地位,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这不仅包括资本、规模等,更包括管理运作能力、企业信誉、创新能力、品牌影响、企业文化等软实力,这是靠长期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最难学习和超越的。

  重组以前的合钢,作为安徽省第二大钢铁企业,由于企业改革、管理和文化建设滞后,面临破产。 2005年合钢与马钢重组成马钢合肥公司后,引入马钢的“绿色企业”、“绿色文化”理念。马钢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成功移植,整合文化和资源。企业去年1至8月,在全行业形势最严峻时,仍然实现利润12286.48万元,被评为“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