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静 翟玲红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强调,健全精准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制度基础,推行数字赋能模式。公共就业服务由政府主导,通过公共机构免费提供服务,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公共就业服务需借助科技优化升级,提升服务效率和就业质量,更好发挥联结作用。
一、传统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服务效率低,信息更新不及时
传统公共就业服务办事流程较为复杂,求职者办理失业登记、申请就业援助等服务时,申请周期较长,效率偏低。此外,部分设施落后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仍主要通过线下招聘会、公告栏公示招聘信息,信息传播范围有限。随着网络发展,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但仍存在信息发布延迟、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2.培训机制落后,难以跟上市场需求
目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培训课程设计、培训组织形式、培训课时安排存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提供的培训内容与劳动者就业需求不匹配,劳动者参与就业培训的意识不强、意愿较低,实用性培训供给短缺。同时,对于部分急需紧缺技能,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无法提供匹配的职业技能培训,且部分技能未纳入政府补贴目录;加之培训会占用较长生产时间,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3.供需矛盾显著,人岗匹配不精准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收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信息时,缺乏对求职者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发展规划以及用人单位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企业文化等详细信息的采集,且无法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此外,传统公共就业服务主要依靠工作人员凭借自身经验和对信息的简单理解筛选、推荐岗位,人岗匹配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难以满足双方个性化需求,制约了匹配效率。
二、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升的作用机制分析
1.人工智能可以提高人岗匹配度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可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全面系统收集劳动者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岗位信息,大幅提升就业服务机构就业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减少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求职者信息进行分析提取,评估劳动者综合素质,以数据驱动的方式直观呈现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状况,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2.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
人工智能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一方面能帮助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对劳动者职业素养、技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估,精准识别其短板与优势,进而根据求职者个体情况制定针对性职业指导和培训方案;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可依据求职者的学习进度、接受程度和反馈意见,动态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培训更贴合劳动者求职需求和职业发展。
3.人工智能可以对就业市场进行监测和预警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对企业与员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支付、社保缴纳等义务履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存在欠薪、违规用工等较高风险的企业及时预警。这不仅能帮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便于精准介入和监管,还能在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岗位推荐时主动规避风险企业,降低劳动者就业过程中权益受损的概率。
三、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升的优化路径
1.政策层面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及就业部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劳动者就业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要明确人工智能应用范围、数据安全保护及责任界定等要求,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合法合规应用。当地就业部门还需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方式讲解培训,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智能在就业服务中的正向效应。此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激发各机构工作人员数据共享意愿,为人工智能分析提供全面数据支撑,精准勾勒劳动者画像,助力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
2.技术层面
开发人工智能在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需吸纳技术研发、就业服务、法律合规等多元团队参与,科学评估方案可行性,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发,减少主观因素干扰;应避免单一数据来源,广泛整合政务、市场、行业等多维度信息,提升数据分析精准度及服务的人性化、标准化水平;应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基于用户反馈持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岗位推荐、人岗匹配、培训需求分析等功能的精准度,构建高效智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3.人员层面
通过组织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会等形式,帮助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应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其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意愿。同时,开设专门的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培训课程,详细讲解各服务板块操作流程与技巧,提升工作人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技能;设置实践课程与模拟操作环节,让工作人员亲身参与操作,熟悉应用流程、预判并解决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