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加强国企党建模式创新工作的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邵明涛  魏钦国  王子洁  胡卿颂  李思沛

新时代深化国企党建模式创新,是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加强党建工作实现党建提档升级的关键。立足新起点,需创新党建模式,将其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竞争与发展优势,探究创新意义、做法及问题,提出思路途径,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的重要意义

第一,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党的领导是国企的“根”与“魂”,是必须坚守的重大政治原则。创新党建模式能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务实,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国企落地,引领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第二,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的必然要求。国企兼具企业与国有属性,既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要强化党建优势。创新党建模式可完善机制、丰富载体,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同步谋划、开展、考核,破解“两张皮”问题,将党建价值转化为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优势。第三,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是党建工作提档升级的必由之路。时代发展要求党建与时俱进。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增强党建实效性与吸引力,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带动企业技术、管理、生产创新,助力国企高质量发展。

 

二、当前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筑牢思想之基,让党建“有方向”

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年度至月度学习计划,配套考试、学习报告等评估机制确保学习效果,依托“学习强国”、企业公众号等在线平台扩大学习覆盖,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党员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借重要历史事件、节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强化理想信念与组织归属感。

(二)融合业务之实,让党建“有内容”

依据企业发展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长短期目标,明确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将党建融入治理体系与业务发展;围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中心工作设“党建+”项目,推行党组织书记“领办”、党员“攻关”的项目化管理,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融合;开发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管理与考核,联合业务单位开展共建活动,增进互信、共享资源,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

(三)强化制度之力,让党建“有保障”

结合企业实际与上级要求,健全党建配套制度并定期修订,完善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施办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建党建信息化平台,将党建任务项目化管理,明确责任人与时限,同时树立党建示范点,总结推广可复制经验;建立定期检查、专项督查等多元监督机制,配套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对党建不力、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严肃追责,确保制度落地。

 

三、当前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党建工作“边缘化”

少数国有企业对党建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足,“一把手”更关注生产经营与效益指标,对党建投入人财物少,仅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应付上级检查,领导干部常“只挂帅不出征”,缺乏全局统筹思维。同时,党建工作重形式轻实质,不搞调研、不深学理论,创新模式时缺目标与结果导向,且存在“一刀切”“拿来主义”,照搬他人做法,部分党建品牌“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无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机制不畅,融合工作“形式化”

还有少数国企党的领导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存在矛盾,党建与经营管理不统一,基层党组织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契合。党建与生产经营“两张皮”问题突出,党委、党支部在企业决策和管理中作用不明显,难用党建手段解决经营难点,未体现党建价值。此外,党建人才匮乏,基层多为“懂党建不懂业务、懂业务不懂党建”的情况,部分党员干部参与度低、能力不足,难以适配工作需求。

(三)创新乏力,活动载体“僵硬化”

少数国企党建存在惯性思维,沿用旧模式,难适应新时代要求,如组织生活多为传达文件等单一形式。党务工作者存在“本领恐慌”,专业能力不足,主动探索创新的能力弱。同时,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兼职普遍,能力不均衡,部分连“规定动作”都难以完成,创新工作更是举步维艰。

 

四、完善国有企业创新党建模式的科学路径

(一)深化认识,确保党建工作“中心化”

组织领导干部、党务工作者等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及党建理论读书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党建的重要指示,邀请专家授课,明确党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用企业内网、宣传栏等,宣传党建与经营结合的成功案例,营造党建浓厚氛围;将党建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确保企业发展契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二)优化机制,促进融合工作“实质化”

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实施细则》,明确党组织政治把关职责与业务部门配合义务;建立融合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并推广;落实“双培养一输送”机制,制定人才培养与激励办法,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并向关键岗位输送,夯实人才基础。

(三)鼓励创新,激发载体活动“灵活化”

“党建创新建议箱”、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奖励优秀方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线上党课、知识竞赛,借助短视频、直播制作党建宣传内容;按企业行业特点创新活动,如制造业评“党员质量标兵”、服务业评“党员服务之星”,贴合业务需求。(作者单位:山东能源集团党校枣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