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恒峰
当前,硬科技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资本加速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企业估值也随之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深耕科技投资领域多年、主导多个硬科技项目的投资人杨旭,凭借深厚的行业研究功底和精准的赛道预判能力,在硬科技投资浪潮中屡屡斩获佳绩。
近日,杨旭在接受采访时,深入解析了硬科技投资的底层逻辑,分享了从技术演进到商业落地的价值挖掘方法论,以及如何在投资博弈中坚守长期主义策略,解锁硬科技领域的财富密码。
把握科技投资中的
“浪潮”与“浪花”
在科技投资领域,长期主义至关重要,投资者需要精准把握其中的“浪潮”与“浪花”。许多研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见到成效,当下的研究或许要多年后才能转化为实际收益。正如赛斯·卡拉曼所说:“今天的研究可能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的预先准备。”
在科技投资中,“浪潮”代表着改变人类社会的重大技术革命,“浪花”则是短期热点。真正的超额收益源于对核心科技浪潮的精准把握。基于此,杨旭坚定地认为,对于科技投资者而言,长期投资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杨旭认为,好公司应具备底层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凭借时间积累实现价值增长,同时具有较高的创新度、行业门槛和前瞻性,在产业带动和社会影响力方面也需表现突出。秉持这一理念,她坚定地选择“坡长雪厚”的硬科技赛道,主动舍弃短期获利机会,专注于长期有潜力的科技投资。
在杨旭的科技投资方法论中,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创始人背景与行业深度的结合”,以及以下几个关注点:
企业毛利:企业毛利反映了企业定价权,有定价权的企业往往拥有专用技术或较强的客户价值,这是科技企业潜力的重要根基。
竞争格局:杨旭特别关注现有的竞争格局,以及基于技术发展和未来竞争格局变化的想象和推演。她希望选择的被投企业拥有更长期、可持续的领先优势。
长期价值:很多浅显的企业软件价值在AI发展过程中会逐渐被替代,关注企业长期的价值,判断企业是否拥有专有技术,这些技术和价值,可能需要其他竞争对手花五年、七年去追赶,而这五到七年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窗口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壁垒和护城河。
伟大创新诞生于持续积累,超额收益来源于深度认知。杨旭直言,跟着科学家一起研究不同技术在不同生产环节所存在的长期价值,这对投资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具挑战性。
双重使命驱动 做复合型赋能者
事实上,杨旭的角色不仅限于资本提供者,更是兼具资源整合与战略推动能力的复合型赋能者。她依托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人脉网络,为被投科技企业构建了“投资+赋能”的双轮驱动体系——除资金注入外,更注重对接行业资源、加速商业化进程,这种模式既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也为科技生态注入持续活力。
她分享这样一个案例:在华平投资期间,某全球领先的AMR仓储机器人公司(独角兽企业)因硬件研发投入高、回款周期长且增速迅猛,面临持续融资需求。2022年美元基金对华投资收缩,融资环境趋紧,杨旭全程参与制定融资策略,陪同企业CEO完成多轮路演及投资人对接,最终促成1.3亿美元的关键轮融资,为企业上市奠定重要基础。
投资就像种树,真正的收获不在当下,而在多年后的“枝繁叶茂”。
此前,杨旭创立的Buttonwood基金将首笔大额投资投向RelaxCompute,值得关注的是,她不仅以投资人身份注资,更以联合创始人角色深度参与。这种“投资人+创始人”的双重身份,折射出她对“投资与实业协同”的独特理解。
“设立Buttonwood基金时,我的长期目标是成为‘最懂创始人的投资人’与‘最懂投资的创始人’。”杨旭表示,她将自己的基金定位为“最懂企业运营的差异化竞争者”,这一定位的实现,就注定了投资人要以创业者视角切入——通过真实参与企业运营、创造价值、直面市场竞争,才能深刻理解创业逻辑。
这种理念源于硅谷投资模式:在技术商业化早期果断布局重资金投入,并深度介入企业战略发展,通过“孵化+推动”的全周期赋能,实现技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振。她以红杉资本的Douglas、Peter及ThriveCapital的Joshua为例,这些兼具创始人与投资人身份的行业先驱,不仅打造了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投资机构,更培育出卓越企业,这正是她探索“投创融合”模式的重要启示。
“直接参与公司运营,让我更透彻地理解财务报表背后的经营逻辑、竞争格局中的定价权本质,以及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杨旭坦言,这种“投资人-创业者”双重身份的实践,正是其跳出传统早期风投框架、探索“价值创造型投资”的关键路径。
打破边界
科技投资中的“她”力量
在科技变革持续重构世界的时代,女性正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坚韧的精神与独特的创造力,引领着一场场意义深远的创新。她们不仅是科技浪潮的参与者,更是边界的拓展者,为科技与社会注入更为多元且可持续的可能性。杨旭,便是“她”力量中的杰出代表。
在硬科技领域,女性长期处于少数地位,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尤其在STEM领域中,女性工程师的占比显著偏低。杨旭深刻认识到改变这一现状的紧迫性:“当我加入并领导硬科技公司后,我们始终将为女性工程师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目标。在构建公司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团队背景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在选拔、培养和提拔下一代女性工程师上,更希望通过她们的成长为整个STEM行业树立榜样,让更多女性了解并相信自己在理工科领域具备发展潜力,进而引导下一代女学生选择投身这个行业。我认为,这是从根本上长期改变行业现状的关键所在。”
在杨旭看来,女性身份并非其作为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劣势,反而转化为独特的优势:“首先,女性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角。在硬科技领域,我过往积累的商业认知与资源,恰好与科学家的专业能力形成互补。这种差异化的关注点,不仅为我在工作中赢得了更多尊重,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公司文化。”
杨旭以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智慧与力量能够为硬科技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视角。打破性别边界,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超越,更是推动科技行业向更包容、更多元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采访中,杨旭也呼吁整个科技行业都应积极支持与帮助女性工程师、女性科学家,为其获得更多发声机会。
对于年轻的女性投资人或创始人,杨旭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学会提问、敢于提问,通过与行业中最优秀的人交流学习来获取有效信息,这至关重要。”她殷切期望更多女性勇敢前行,在人生与职业的每一条赛道上,持续探索无限可能,让“她”力量在科技投资领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