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治理效能提升中的基层监督责任落实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于欣

基层监督是企业治理的“神经末梢”,其责任落实成效直接关系治理效能的高低。当前,部分企业存在基层监督“虚化”“弱化”问题:监督范围窄,多聚焦财务合规,忽视生产安全、流程效率等领域;监督方式单一,依赖定期检查,缺乏动态跟踪;监督结果运用不足,整改闭环未形成。要破解这些问题,需从机制、能力、保障三方面探索落实路径,让基层监督真正成为企业治理的“助推器”。

一、建强“全链条”监督机制,让责任“实”起来

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整改”全链条机制,是基层监督责任落地的基础。事前聚焦“风险预判”,基层监督人员需联合专业部门,梳理岗位廉洁风险点、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如对采购业务制定“供应商准入—价格谈判—合同签订”全环节监督清单,提前划定监督红线。事中强化“动态跟踪”,摒弃“月度抽查+季度汇报”的传统模式,依托企业内部数字化平台,对生产领料、用料等关键环节实时监控,如通过系统自动预警“超量领料”等异常情况,实现监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事后狠抓“整改闭环”,建立“问题台账—整改方案—验收销号”流程,对监督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时限,定期复核整改效果,防止“问题反弹”,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

二、锻造“专业化”监督队伍,让能力“强”起来

基层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监督责任落实的质量。一方面,推行“业务+监督”双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同时邀请合规、财务、人力等部门骨干授课,讲解业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与监督要点,避免监督人员因“不懂业务”导致监督“抓不住重点”。另一方面,建立“轮岗+考核”成长机制,安排基层监督人员到组织、纪检等部门轮岗,熟悉业务实际运作,同时将“监督发现问题数量”“整改完成率”“风险预警准确率”纳入考核,与评优、晋升挂钩,激发监督人员主动学习、提升能力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懂业务、会监督、敢担当的基层监督队伍。

三、完善“多维度”保障体系,让监督“硬”起来

缺乏有力保障,基层监督责任易“悬在空中”。需从权限、技术、文化三方面提供支撑:明确监督权限,赋予基层监督人员“列席业务会议权”“调阅资料权”“问题质询权”,确保监督人员能顺畅获取信息、开展工作,避免因“权限不足”导致监督受阻;强化技术支撑,搭建企业监督信息平台,整合生产、财务、销售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流程漏洞,如通过分析“同一供应商多次中标”等数据,发现潜在风险,提升监督效率与精准度;营造监督文化,通过企业内网、宣传阵地、会议等渠道,宣传“监督是保护、监督是促进”的理念,鼓励员工参与监督,对主动举报违规行为的员工给予奖励,消除“监督就是‘找茬’”的错误认知,形成“人人理解监督、人人支持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基层监督责任落实非一日之功,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动态优化机制、提升能力、完善保障,让基层监督真正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以监督“实效”助推企业治理效能“提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火墙”。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公共交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