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领

观清代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寿”字,笔者深感其虽为纸本墨迹,却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作品中,乾隆御笔“寿”字作为承载皇家威仪与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其“寿”字本体的形态寓意与九龙环绕的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
本文从上述九龙“寿”字的符号解析入手,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解析九龙“寿”字中蕴含的“九组词句”及其文化隐喻,结合历史语境与当代视野,探寻传统文化中“家国一统”“爱民惠民”“革新进取”等核心价值的传承脉络。以古今对话的视角,链接历史智慧与新时代使命,阐释当代社会力量尤其是民营经济主体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质”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践行使命担当,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一、引言:文化符号的邂逅与精神共鸣
当前,正值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为未来中国实现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一目标夯实基础,我辈责无旁贷。此时观瞻九龙“寿”字,思索其承载的历史智慧与文化基因,更具现实启示。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寿”的作品,瘦长的“寿”字本体暗合“长寿”之愿,周围环绕的九条金龙不仅增添了喜庆氛围,也彰显着皇家的尊贵气度与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寓意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触物兴怀”的认知传统,即通过观照器物载体中的符号意象,实现与历史精神的对话。九龙“寿”字所蕴含的不仅是乾隆时期的艺术审美,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寿”的深层理解——既包含个体生命的康健绵长,也涵盖家族子嗣的延绵不绝,更指向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
“九龙献瑞”是中国传统民俗意象,与人间福祉密切相关。以九条神龙为核心意象,象征“四海升平”,寄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文化符号中,九条金龙常作为“极致祥瑞”的代表。在仔细品读中,笔者通过挖掘推演悟出九龙“寿”字暗含九组词句,每组各有深意,层层递进间形成“九九归一”的文化闭环,恰如中华文化“万法总归一”的哲学智慧。
二、九龙“寿”字的符号解析与历史智慧
(一)器物载体中的文化密码
九龙“寿”字作为清代宫廷艺术的代表之作,其符号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内涵。从形式上看,“寿”字瘦长的造型突破了传统书法的方正格局,以视觉形态直接呼应“长寿”的语义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形意合一”的创作理念。而九条金龙的环绕设计,则更具深层寓意:“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极数,《易经》有云“九五,飞龙在天”,既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也暗合“九九归一”的哲学思想;“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符号,承载着“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九龙齐聚则寓意着民族团结、疆域一统的政治理想。
从文化功能上看,这幅作品并非单纯的书法创作。乾隆时期正值清代“康乾盛世”的巅峰阶段,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九龙“寿”字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艺术投射,既是对福寿的祈愿,更是对长治久安的期盼。因此,解读九龙“寿”字,本质上是解读清代盛世背后的治理逻辑与文化基因。
(二)九组词句中的历史镜像
笔者观瞻九龙“寿”字,悟出九组“成语和词语”。这些词句是对历史经验的提炼与总结,每组词句都对应着不同维度的治理智慧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历史图景。
第一组:“一生平安,生龙活虎;开疆拓土,万寿无疆;子民延绵,万代江山;华夏泱泱,文明之邦;谁扰谁殃!”直指文明存续的核心要素。“开疆拓土”与“文明之邦”的并置,揭示了中华民族“守土护文”的历史传统——疆域的拓展与巩固始终与文明的传承发展相伴相生,而“谁扰谁殃”则彰显了捍卫文明成果的坚定立场。
第二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事在人为,文武兼备;力聚一处,无坚不摧;灾祸早防,不留遗憾;承上启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治理智慧。“事在人为”与“力聚一处”道出了“治世”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个人福寿还是国家兴盛,都离不开主观努力与集体合力;“文武兼备”则体现了传统治理中“刚柔并济”的智慧,文以教化,武以安邦,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第三组:“少年得志,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横扫草原,版图千三;一个甲子,千叟老翁;自有评说?”聚焦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词句中提及的历史事件,从康熙铲除鳌拜到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再到乾隆时期巩固边疆形成“版图千三”(领土面积达到约1316万平方公里)的格局,清晰展现了清代“大一统”国家的构建过程。而“自有评说”的反问,则体现了对历史功过的理性认知——国家统一的功绩终将被历史铭记,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共识。
第四组与第五组:第四组“一人得道,华夏至尊;不负使命,殚精竭虑;康乾二人,力挽狂澜;励精图治,完成伟业;耀我华夏!”与第五组“尊师勤勉、高中探花;教子育女,全为社稷;一生自律,洁身自好;家国情怀,处置有度;不负众望。”共同指向为政者的素养与使命。前者强调帝王的责任担当,从“不负使命”到“励精图治”,勾勒出理想君主的形象;后者则侧重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的统一,“洁身自好”与“处置有度”体现了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
第六组:“与时俱进,焚烧父旨;不拘一格,善用人才;满汉融合,大业奠定;开放边禁,汉蒙通商;北疆无忧”,凸显了革新与融合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与“不拘一格”打破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桎梏,而“满汉融合”“汉蒙通商”则体现了多民族交融的智慧。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朝代的兴盛都离不开对旧有体制的革新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这一智慧在当代仍具有深刻启示。
第七组与第八组:第七组“微服私访,体察民情;锁儿小案,圣批御旨;沉冤昭雪,万民归顺;治国有方,允执厥中;天下安稳”与第八组“爱民惠民,天下安稳;华夏一统,万邦朝圣;中华文化,普照十方;日月同辉,续写文明;天下可鉴”共同阐释了“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第七组词句中提及的“锁儿小案”虽源自电视剧《康熙王朝》的艺术创作,却生动诠释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智慧:对民生小事的重视,正是赢得民心、巩固统治的基础。第八组词句中“爱民惠民”是“天下安稳”的根本前提,而第七组词句中“体察民情”“沉冤昭雪”则体现了“民为邦本”的实践路径——从帝王的微服私访到对民间冤案的关注,彰显了“民心向背定成败”的历史规律。
第九组:“九九归一,长寿为本;身体健康,万事之基;天下之道,究其极致;百姓柴米,男女之情;人类共勉”,实现了从个体到天下再到人类的视野升华。“九九归一”呼应了九龙“寿”字的符号逻辑,将“寿”的内涵从个体健康拓展到“百姓柴米”的民生关切,最终升华为“人类共勉”的宏大愿景,体现了中华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式价值追求。
“康乾盛世”曾为华夏强盛注入自信基因,更为世界和平、人类繁荣作出过卓越贡献。置身当今时代,上述从九龙“寿”字引申所悟九组“成语和词语”,正是笔者对健康、友善、诚信、智慧、富强、复兴、和平、共赢、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正向价值的期许与践行。
(三)五首自创诗勾勒文明演进轨迹
九组词之外,笔者有感而发,创作五首诗词如下,旨在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轨迹,诠释九龙“寿”字文化内涵的延伸与升华。
其一:“人类跨越万年,盘古女娲造世;江山多娇英才,三皇五帝华夏。”追溯了文明的起源。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女娲到三皇五帝的远古治理,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明源头的集体记忆,也凸显了“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的辩证关系——江山的壮美孕育了无数英才,而英才的智慧则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其二:“尧舜禹汤文王,韬光养晦谋强;卧薪尝胆复兴,代代英杰雄风。”展现了文明传承中的奋斗精神。从尧舜禹的禅让之治到汤文王的韬光养晦,再到“卧薪尝胆”的复兴之志,“励精图治”始终是贯穿历史的主线。这种奋斗精神不仅是帝王将相的特质,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品格,支撑着文明在兴衰交替中不断向前。
其三:“秦皇汉武图治,唐宗宋祖励精;元成明朱伟业,康乾盛世中华。”聚焦于大一统王朝的兴盛经验。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拓丝绸之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被尊为“天可汗”,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奠定文官政治基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横跨欧亚的帝国,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谱系。这些朝代的兴盛虽各有路径,但“图治”“励精”却是共同密码,印证了“治世必靠实干”的历史真理。
其四:“中国人民站起,东亚病夫远离;九三阅兵雄起,扬威当今之世。”见证了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转折。“东亚病夫”一词源自1896年伦敦英文报纸,经翻译后成为对近代中国的贬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标志着该称号的终结。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2025年九三大阅兵通过展示99B坦克、东风-5C洲际导弹等装备,实现了与抗战历史的时空对话,彰显了国防现代化实力,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方能立世”的真理。
其五:“今日国际变幻,四中全会号角;中华复兴谁拦,英雄人物今朝。”则实现了从历史到当下的跨越。前四者铺陈历史,此句则立足现实,将历史上的“英杰雄风”与当代的“英雄人物”相呼应,在国际局势变幻的背景下,凸显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为“复兴号角”的时代意义,完成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的对话。
三、文化启示:从历史智慧到当代践行
对于九龙“寿”字及其衍生的文化进行思考,并非单纯的历史怀旧,而是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这种启示既来自对历史文本的解读,更来自艺术符号与现实经验的碰撞。九龙“寿”字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更具实践价值,为民营经济主体等社会力量践行使命担当提供了明确路径。
(一)秉持“革新”意识,推动高质量发展
九龙“寿”字所彰显的文化内涵,可以为今日之努力而借鉴。这一启示直接推动了笔者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笔者择机注册创立了“中国佺运法务—法务红利”品牌商标,并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研究型半公益性的涵盖“互联网+问题导向+法律政策+国情民心+合理合情+法务红利思维+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地区文化+解决冲突+资源优化+自主创新+化纠致富+双赢共赢+共同富裕+人类福祉+命运共同体+媒体监督+大数据等”内容的法务红利数字经济产业链生态圈服务加盟式“法务红利扶困致富平台”。这一实践正是来源于笔者之前搭建的“法务红利理论世界首创”知识产权体系(相关文章《法务红利与民生福祉》刊于《企业家日报》2025年10月21日—22日6版),以及对“革新为要”历史智慧的当代转化,既响应了“数字中国、民营经济”建设号召,又践行了“惠民利民、化纠致富”传统理念,实现了理论创新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历史上,凡革新有成之日,必是社会活力迸发、国家实力提升之时;今天,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同样离不开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在民营经济领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更彰显革新意识体现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与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笔者“法务红利数字经济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正是这种革新意识的体现——将法律服务与数字经济、民俗文化、媒体监督等元素融合,打造了“互联网+法务红利”的新模式。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法务红利服务的效率与覆盖面,更探索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力求为当前“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实践样本。
(二)传承“大一统”理念,践行国家发展战略
九龙“寿”字中“华夏一统、万代江山”的符号寓意,与当今“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契合。历史上,“大一统”不仅是疆域的统一,更是文化的认同与治理的协同;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积极作为。笔者任职副会长的北京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正致力于推动民营企业家践行国家战略,而“法务红利扶困致富平台”的构建,正是响应“共同富裕”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法务红利服务的个性化,助力弱势群体提升法律意识、维护合法权益、采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其获得适当的利益,为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这种实践既传承了“天下一统、合力发展”的历史智慧,也践行了当前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要求。
(三)秉持“民本”思想,履行社会责任担当
笔者以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安稳”是九龙“寿”字蕴含的核心治理智慧。古时,“民本”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的根本准则;新时代里,“为人民服务”是所有社会主体的责任担当。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上,更体现在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与回应上。笔者对于“法务红利”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正是从“民生关切”出发——针对中小企业与弱势群体法律资源匮乏的现实问题,通过数字化、普惠化和个性化的法务红利服务,降低法律维权成本,实现“化纠致富”的目标。平台确保当事人不能因纠纷等困难导致“贫困或妻离子散或家徒四壁、家破人亡等悲剧发生和蔓延,努力实现共赢、共同富裕”,这种“扶困致富”的实践,既符合“惠民利民”的传统理念,也践行了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时代责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落实。
(四)胸怀“天下”视野,聚力人类共同发展
“九九归一、人类共勉”的宏大愿景,体现了中华文化“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从古代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到当今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天下观”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
作为民营经济主体,不仅要立足国内市场,更要具备国际视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传播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笔者打造“法务红利扶困致富平台”,秉持“人人有饭吃、大家都活着、才有人类可持续发展;体现命运共同体之效果”的理念,未来也将探索国际合作路径,将中国的法务红利服务经验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为世界向好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为解决冲突、推动人道主义事业;为经济学领域开创性研究与实践;为法律教育、公众意识、法律改革等领域赋能”的建设贡献毕生力量。积极践行“人类共勉”的文化初心,努力帮助百姓切实享有法务红利,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力而为”,努力为人类谋福祉“竭力而行”。
四、结语:文化传承与复兴担当的辩证统一
乾隆御笔九龙“寿”字作为一件静态的文化器物,之所以能引发笔者的深刻共鸣,根本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从“九龙献瑞”的数字隐喻到“天下安稳”的治理智慧,从“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到“人类共勉”的天下情怀,这些价值理念既扎根于历史土壤,又契合新时代需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必然与时代所向。从实力维度看,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从当年时代大势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从未改变,且在多极化趋势下更具不可逆转性。在此背景下,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力量,终将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所超越。
抖擞精神,奋蹄扬鞭。对于身处新时代的社会个体,特别是民营经济领域的从业者而言,从传统文化中萃取智慧,为人类福祉尽其所能,将“革新为要、民本为核、天下为怀”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躬身实践的行动自觉,既是对历史底蕴的深度探寻,更是对时代使命的主动担当。
(作者系山西茂翔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