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保利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与创新无疑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核心驱动力。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汇聚集体智慧结晶的微观组织,“如何实现从技术攻关的‘点’向驱动企业全域创新的‘面’拓展,并深度融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体’”,这一问题成为制造型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实践为例,探索其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精准定位:构建战略矩阵,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活动往往面临资源分散与方向不明的首要障碍。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摒弃传统平均主义做法,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对创新工作室进行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实现从“有益补充”到“核心引擎”的定位升维。通过深入剖析各工作室领衔人的专业背景、所在部门职能及企业战略缺口,实施“一室一品牌,一室一特色”的差异化战略:产能突破型阵地直接聚焦生产瓶颈,致力于提升生产效率、突破产能限制;设备能效型基地专注于设备管理与智能化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运行效率;技术研发型大本营瞄准新材料、新工艺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型平台专注于服务模式创新,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管理样板型工程则输出创新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管理提供新思路。这一精心布局形成了覆盖“生产、设备、研发、市场、管理”全价值链的创新矩阵,确保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精准投入。各创新工作室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构建了既能纵深挖掘业务潜力又能横向联动协同的价值网络,使创新活动既能深入业务肌理、精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协同响应公司整体战略,形成强大创新合力。
二、系统赋能:数智治理,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文化的培育与生根发芽,离不开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强有力支撑。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以“九有”标准为框架,构建了贯穿创新全生命周期的赋能机制。“有领衔人、有团队、有场地、有机制、有投入、有项目、有文化、有渠道、有方向”的“九有”标准,为工作室提供了从“诞生”到“成熟”的全面规范,确保每个创新工作室都具备核心灵魂、骨干力量、物理空间等关键要素,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清晰的创建规范与资源保障。同时,公司建立了“月度检查、季度晾晒、年度评价”的常态化管控闭环:月度检查聚焦关键指标,通过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季度晾晒则成为各工作室展示成效、暴露不足的“赛马场”和“诊疗室”,工作室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此外,明确的“容错机制”为探索者卸下心理包袱,鼓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公司还创新性引入“竞争指数”综合评价体系,将“揭榜挂帅”解决市场问题的数量、效果及销售一线评价作为核心考核维度,评选出的“季度优秀工作室”与“创新达人”,不仅能获得荣誉表彰和专项经费支持,其成果更与“技能薪酬分配二级方案”紧密挂钩,让创新者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双重激励,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与积极性。
三、生态融合:产改深度融合,重塑组织人才基因
创新工作室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平台,更在于它是培养现代化产业工人的有效载体。将创新工作室深度融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大局,能够实现从“工具”到“生态”的华丽跃迁。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形成了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点、高技能人才卓越联盟为线、产改工作体系为面的生态架构:工作室作为创新策源与人才培养的微观细胞,发挥源头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卓越联盟成为资源流动、知识共享的“枢纽平台”,促进不同工作室间的交流合作;产改体系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竞技舞台等全方位支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这一生态的核心逻辑是“在创新中育人,在育人中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将市场真实压力传递至创新一线,促使创新团队更贴近市场需求,提升创新针对性与实用性;卓越联盟组织的协同攻关活动,增强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跨领域、跨专业创新人才;技能竞赛与“师带徒”协议则将默会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传承,促进知识技能的代际传递。最终,通过技能薪酬改革,将创新成果与技能等级转化为实际收入,完成“技能提升→创新创效→价值回报→更高技能提升”的飞轮式闭环,形成良性循环。2024年,这套生态系统的效能得到充分验证:产生464项创新改善、攻克130项攻坚难题、斩获25项国家专利,同时培育出130余名高技能人才。这些成果不仅带来直接经济价值,更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论和未来展望:对标一流,引领创新工作体系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企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战略化的定位、系统化的赋能和生态化的融合,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成功地将一线员工的智慧火花淬成了驱动企业前进的熊熊烈火,书写了一部“以人才现代化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教科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在职工创新工作室方面的探索将继续深化,聚焦于“三个对标升级”:其一,强化客户意识,推动工作室建立“用户画像”,深度参与前端市场调研与客户共创,通过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与痛点,提升创新的市场适配性与产品竞争力;其二,强化“四出九有”,引入先进创新方法,建立成果转化标准化管道,探索创新成果内外部市场化交易机制,进一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市场化水平;其三,强化激活赋能,推动创新管理数字化,深化开放创新,将工作室体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创新管理效能,加强与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单位:陕汽集团商用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