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丁卫林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西部枢纽版图上,重庆东站如一颗璀璨明珠冉冉升起。而在这片热土之下,一条长达5.073公里的“地下能源动脉”正静静流淌,为这座超级枢纽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力动能。重庆建工交建集团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高质量建成重庆东站电力管廊一期工程,用钢筋水泥的交响谱写了新时代交通建设的奋斗华章,为重庆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能源动脉:
编织西部枢纽的电力神经网络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重庆东站繁忙的建设工地上。这条起于翠竹园110KV变电站,止于茶园220KV变电站的电力管廊,如同一条蛰伏的巨龙,沿开成路蜿蜒伸展,先后穿越兴塘立交、经开立交等城市交通节点,在地下构筑起保障东站枢纽稳定供电的“神经网络”。当渝厦高铁的第一列动车组从这里呼啸而过时,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这条“地下长城”为钢铁巨龙提供了澎湃的能源动力。
重庆建工交建的工程建设者们面临的是一场与复杂地质条件的艰难博弈。管廊全线采用明挖与暗挖结合的施工方式,其中170米暗挖段需下穿观景口原水管,这里的地质条件被专家形容为“地质博物馆”——侏罗系遂宁组泥岩与砂岩互层,IV-V级围岩等级,大盛场向斜构造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同在“豆腐块”中开凿隧道。项目团队采用“管棚+小导管”超前支护体系,施作12根Φ108mm管棚,配合Φ42mm注浆小导管形成坚固的加固圈,最终将隧道净空收敛控制在18mm以内,用精准的技术参数诠释了“重庆交建精度”。
“拱直墙式”结构的管廊标准段断面尺寸达到3.6m×4.55m,如同一条宽敞的地下隧道,能够容纳10kV至220kV多电压等级电缆。团队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电力高速公路”,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如同不同车道的车辆,在各自的“通道”内安全运行。这种科学的设计施工理念,确保了东站枢纽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人享其行”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创新引擎:
驱动地下工程建造革命
在重庆东站电力管廊的建设工地上,一场静悄悄的建造革命正在上演。项目团队以创新为笔,在地下空间挥洒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的故事。
材料革新的火花首先在保护墙施工中迸发。传统标砖采购困难、成本高昂,如同卡住工程咽喉的难题。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创新采用600×300×100mm加气混凝土砌块替代240×115×53mm黏土砖。这一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砌筑块数减少60%,砂浆胶砌筑工艺省去水泥砂浆拌合工序,运输采用托盘化装卸,综合节省材料费15万元,施工效率提升35%。这项创新如同为工程插上了翅膀,相关经验被纳入《重庆市市政工程创新技术推广目录》。
兴塘立交段的施工难题,如同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一座大山。18米的开挖深度,单轴抗压强度达30MPa的中风化砂岩,让传统炮机开挖效率仅为80m3/天。项目经理万飞带领技术团队日夜钻研,引进潜孔钻机沿沟槽两侧纵向钻孔,形成临空面后进行机械破碎。这一工艺如同给岩石开挖装上了“加速器”,开挖效率提升至200m3/天,单段工期缩短20天,边坡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8mm以内,远低于30mm的预警值,用智慧战胜了坚硬的岩石。
BIM技术的应用,则为工程建设装上了“智慧大脑”。项目全面实施BIM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管廊数字孪生模型,整合地质勘察、施工进度和质量检测数据,实现了“三维可视化交底、动态化监控和无纸化验收”。通过碰撞检测,提前规避管廊与周边12类市政管线的32处冲突点,其中G1+966段与既有雨水箱涵交叉冲突优化后节省迁改费用82万元,交叉施工协调效率提升60%,并荣获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颁发的“三星级智慧工地”,让数字技术在地下工程中绽放光彩。
由项目经理万飞参与研发的国家发明专利“组合式走行龙门吊系统”,通过智能转杆与液压定位技术,将8吨重预制构件吊装精度控制在±2mm内,作业效率提升35%。在G3+260~G3+320段曲线段施工中,它如同一位精准的“外科医生”,解决了狭小空间内构件精准对接的难题,相关工法被收录入《重庆市装配式综合管廊施工指南》,为行业发展贡献了“重庆交建智慧”。
攻坚先锋:
书写建设者的热血华章
2024年的夏天,重庆的高温与暴雨如同两只“拦路虎”,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和决心。42℃的酷热天气达11天,“7.8”特大暴雨突袭,管廊基坑瞬间涌入15000立方米积水。危急时刻,项目经理万飞火速率领技术团队连夜拟定“分级排水+速凝混凝土加固”方案,紧急调集8台GMZ65-20-40型耐磨渣浆泵,昼夜不停轮班奋战72小时。当最后一台水泵停止轰鸣,积水被排空时,建设者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疲惫却坚毅的笑容,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面对持续的高温炙烤,项目部科学调整作业时间,采用“做两头、歇中间”的避高温策略。藿香正气水、十滴水、老鹰茶等防暑物资足额配发到每一位工人手中,如同夏日里的清凉甘泉,滋润着建设者的心田。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安全第一”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
有限空间作业如同潜入深海的探索,充满了未知与挑战。管廊内模板安装与拆除等作业环境复杂,项目制定专项方案,每50米布设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氧含量、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关键指标。直径800毫米的钢板卷管设置成安全的逃生通道,端头配备应急物资箱,作业人员配备正压式呼吸器,一小时轮换一次。这些细致入微的安全措施,如同为工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确保了施工安全零事故。
树立样板:
彰显交通强国建设的国企担当
2025年6月27日,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顺利通车,当第一列高铁列车从重庆东站呼啸而过时,电力管廊内的电缆如同跳动的脉搏,为这一历史性时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重庆建工交建集团用高质量的工程建设,为这一重要节点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安全零事故的成绩单,是建设者们交出的完美答卷。2025年以来,项目已连续三次荣获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工程建设现场指挥部、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区人民政府及重庆经开区管委会的通报表彰。在南岸区委、区政府和经开区联合发布的表扬通报中,重庆建工交建集团获评“突出贡献单位”,项目经理万飞荣获“突出贡献个人”。这些荣誉如同闪耀的勋章,见证着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
建设指挥部在致重庆建工交建的感谢信中写道:“重庆东站顺利投用,离不开你们的鼎力支持与倾情付出。你们积极践行国企使命担当,履职尽责,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艰巨施工任务,始终坚守一线、攻坚克难,确保重庆东站项目稳步推进,彰显了你们以建设东站为己任的担当品格。”这朴实的话语,是对建设者们最高的褒奖。
如今,这条长达5.073公里的“地下能源动脉”,正为重庆东站高效运行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成为西部高铁枢纽建设的“重庆样板”。它如同一位无声的使者,向世人展示着重庆交通建设的实力与水平,诠释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深刻内涵。
这条地下能源动脉,不仅照亮了重庆东站的璀璨夜空,更照亮了重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它如同一个坚实的脚印,印刻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征程上,见证着重庆建工交建集团为交通强国建设作出的不懈努力,书写着新时代交通建设者的奋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