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理 张乘铭
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其饮食文化体系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征。本文从理论层面阐释广西饮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角色,并探讨其从“地方风味”向“共有共享”文化资产转化的理论路径。
一、广西饮食文化的共同体意蕴
广西饮食文化的形态、技艺与风味体系,不仅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共同体意蕴的文化符号。从历史维度看,广西饮食文化是民族融合的“活态”见证。以桂林米粉为例,其起源与秦统一岭南、灵渠修筑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体现了北方面食文化与南方稻作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卤水的调制则融合了中原药膳理念与岭南草本知识,成为适应地理环境的智慧结晶。这些饮食形态的形成过程,生动记录了历史上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的历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关系格局的物质载体。
从文化维度看,广西饮食体系呈现出典型的“多元一体”结构特征。其“多元”体现在品类繁多、风味各异的饮食谱系上,从桂北的卤菜粉到桂南的海鲜粉,再到各地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景观。然而,这种“多元”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建立在“一体”的共同基础之上:以稻米为核心的主食传统提供了统一的物质基础;共享的味觉偏好形成了共同的味觉记忆;共有的饮食精神则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种结构特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具有高度的同构性。从情感维度看,广西饮食文化发挥着连接个体与共同体的媒介功能。饮食作为最深沉的乡愁载体,能够唤起超越地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海外游子借一碗桂林米粉寄托家国情怀,还是本地民众在共享美食中凝聚归属感,饮食都将抽象的“共同体”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味觉体验与情感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饮食文化在共同体构建中的理论角色
首先,作为“历史见证者”,广西饮食文化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根基。饮食文化以其具身性的存在,让抽象的历史叙事变得可知可感。品尝一碗桂林米粉,不仅是感官体验,更是对两千多年来民族融合历史的身体化感知。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机制,有力地证明了广西这片土地自古就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生活的家园,夯实了“我们共同创造历史”的集体记忆。
其次,作为“文化黏合剂”,广西饮食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广西的米粉文化是最好的见证,米粉店在广西作为开放、平等的公共空间,为各民族同胞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平台。通过米粉作为媒介,形成了各民族同桌共食、美味共享的日常实践,能有效促进相互交往,消除文化隔阂。因此,饮食文化具有极高的情感渗透力,成为推动各民族“三交”的天然媒介。
再次,作为“情感连接器”,广西饮食文化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广西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源自其独特的风味和其背后的文化叙事。其文化内涵助推形成本地人的文化自豪,以及游客的文化认同,或者是游子的乡愁寄托。当“广西味道”升华为被共情的文化符号时,它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情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三、从“风味”到“共享”的理论困境
尽管广西饮食文化具备较强的共同体构建潜力,但当前传播实践存在若干结构性困境。
叙事浅表化。当前的饮食文化传播内容多聚焦于感官体验与商业效应,对饮食文化中关于民族融合历史、蕴含的团结互助精神等内涵挖掘不足。这不同程度影响了饮食文化作为“历史教科书”和“价值观载体”的深层功能,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的实现难度增大。
品牌碎片化。饮食品牌长期处于“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缺乏统一的文化符号与叙事主线。这种“碎片化”传播方式使得外界对广西饮食文化的认知是割裂的,难以形成统一而强大的集体文化认同感,弱化了其作为整体性文化资产在铸牢共同体构建中的整合功能。
传播渠道单一化与认知表层化。过度依赖某些表层化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名度,但难以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公众对广西饮食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浅层阶段,缺乏对其文化渊源与精神内涵的深度理解。这种表层认知与传播策略削弱了饮食作为情感纽带与文化载体的深层功能。
四、通向“共有共享”的理论路径
为促进广西饮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推动其从“地方性知识”向“共享性文化资产”的转化,应从四个层面重构其传播策略。
在叙事层面,需要实现从“风味故事”向“共同体故事”的升华。这要求我们深挖历史,系统整理、创作并传播广西饮食背后的民族交流史,将具体饮食形态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赋予其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同时,要提炼精神,在文化传播中彰显“共同”价值,将地方饮食文化阐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智慧的具体体现。
在符号层面,应当打造凸显共同体主题的文化IP。通过创建“民族团结美食地图”等可视化符号,系统呈现各地饮食与民族传统的关联,强化“多元一体”的整体形象;同时,策划主题美食活动,使其成为促进民族交往、深化文化认同的仪式化实践,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体系。
在体验层面,要创设促进文化认同的共享情境。通过发展研学旅行、建设沉浸式体验馆等方式,推动饮食文化从“品尝”向“体验”转型,让公众在参与式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将理论认同转化为身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在传播机制层面,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传播网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践行、民众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理论传播与实践转化的良性互动。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实现广西饮食文化从“地方风味”到“共有共享”的理论跃升。
五、结语
饮食文化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存在,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促进社会整合、凝聚情感认同的文化实践。其在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机制,不是通过外在灌输,而是通过内在的文化浸润和情感共鸣实现的。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对饮食文化与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探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在共同体构建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崇左市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编号:2024FW033);2024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边疆学项目《广西饮食文化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编号:2024ZGBJX099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