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在综采面排查安全隐患。
■ 本报通讯员 李继峰 胡伟
在煤矿行业,一句流传已久的老话时刻警醒着每一位从业者:“井下走一遭,责任重千斤。”对于中煤矿山建设集团而言,这句话不仅是经验的沉淀,更是融入血脉的行动准则。从昔日专注于矿井建设的“建井专家”,转型为如今全面负责煤矿生产运营的“托管先锋”,该集团始终将安全生产视为不可动摇的生命线,在陕西这片能源热土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之路。
织密责任网络 从“全员有责”到“全员尽责”
安全生产,责任落地是关键。神木分公司构建起“集团—分公司—矿—队—班组”五级安全责任网格,确保压力传导至末梢。面对复杂的外包队伍管理,创新推行“六同五统一”机制,将其完全纳入统一标准管理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集团下属煤矿“三违”作业次数同比下降23%。隐患治理追求精细化。这些煤矿推行“一班一清单、一清单一追踪”模式,依据8大类126项标准进行排查。今年以来,整改较大隐患37项,一般隐患582项,整改完成率高达98.6%,形成严密高效的闭环管理。
“隐患医生”问诊 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的完美融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集团下属煤矿却从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中汲取灵感,创新组建了由经验丰富老矿工构成的“隐患医生”团队。
“望”其表:观察煤壁、设备、环境;“闻”其声:聆听设备运转、顶板来压;“问”其情:询问一线工人,掌握实情;“切”其脉:运用专业仪器精准诊断。老矿工周磊通过敲击煤壁听音,成功预警综采工作面离层风险,避免了一起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定期召开隐患分析会,汇聚技术、地测、综采、综掘等专业力量,通过“举一反三”实现系统治理。这种源于实践、充满“人本温度”的管理方式,为冰冷的技术规程注入了经验的灵魂。
科技赋能安全 “智能化”与“专业化”双轮驱动
坚守“科技兴安”战略,三年来累计投入2.1亿元推进智能化建设。目前,阴湾、朝源等5对矿井已实现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生产和远程监控,中央变电所、压风机房等关键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煤矿管理者深谙“土洋结合”之道,他们既大胆应用无人机巡检、机器视觉识别等前沿科技,也实施“敲帮问顶”等传统有效举措;既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精准管控,也保留“隐患医生”的现场巡查感知风险。这种兼容并蓄,使得安全管理既拥有科技的“硬核”,也不失人文的“韧性”。
文化筑基固本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自觉。集团大力推行“人人都是安全员”活动,创新实施安全员“过五关”选拔机制:个人申请、班排推荐、群众评议、班子研究、上级备案。配套的积分考核制度,实现“天天有积分、周周有兑现”,有效地激发了基层员工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荣誉感。
如今,在井下,每一位班组安全员都如同一颗坚实的“安全铆钉”,将安全措施牢牢固定于每个作业环节。这种全员参与、共担责任的文化氛围,正驱动着安全管理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的深刻转变。
“安全是碗,产量是饭,没有碗,端不住饭。”这句煤矿人最朴实的话,道出了安全与生产的本质关系。尽管在网格化责任体系、“隐患医生”模式、智能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政策要求向基层穿透、智能化成果推广、事故教训转化等方面仍需持续深化。
面向未来, 中煤矿山建设集团将继续坚守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责任的担当,持续深化治本攻坚,加快智能化建设全覆盖,完善“隐患医生”机制,创新安全培训方式,在不断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为区域乃至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