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淼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基层单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关键阵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贯彻落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工作力量投入不足
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没放在核心位置,不少单位仅将其当作应付差事,投入力量明显不够。基层单位普遍编制紧张、在岗人员少,多数人身兼数职,没法专心做这项工作;部分单位没设专门负责部门或岗位,职责分散到多部门多岗位,导致工作抓不住重点、推进不深;还有些基层干部素养能力不达标,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二)工作方式单一乏味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形式普遍单一、效果不佳。一些单位仍沿用会议讨论、政策宣讲等老办法,没新思路,职工主动参与意愿低。有的过分看重检查流程和数据,不顾是否贴合职工实际、有无实效,最终工作流于形式,职工难认同、难自觉行动;且工作阵地窄,新媒体用得少,没能扩大影响、增强吸引力。
(三)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
工作内容常与职工需求脱节,难引发共鸣。一方面宏大理论多,缺乏贴合职工工作生活的针对性内容和可操作建议,没法帮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仍单向灌输,未结合职工思想、工作场景和价值追求调整,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内容更新慢,难及时回应职工关心的热点。
(四)工作质量和效果评估不力
工作质量与效果评估尚未形成系统科学机制。受现有机制和资源限制,不少单位没法全面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诉求,工作缺乏针对性;部分单位评估仅看重会议纪要、数据报表等表面材料,不考察职工思想提升、工作作风改善等实效,进一步降低工作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讨
(一)完善体制机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要切实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能,构建科学且完善的体制机制是首要任务。在工作推进中,首先需建立以党委为核心、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单位整体战略规划,通过党委会专题研究、党政联席会具体安排的方式,把这项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逐一明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责任清单制度,细化领导干部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可量化、可跟踪的考核指标,确保每一项责任都能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人员。最后,还需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在人员编制配置、年度经费预算、工作阵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逐步搭建起人员、资金、场所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筑牢基础。
(二)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关键在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工作人员需深入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与规律,搭建覆盖全平台的传播矩阵,积极运用短视频、互动H5等新型传播载体,通过可视化呈现、场景化表达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内容的感染力。同时,要进一步深化问题导向机制,针对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提出的利益诉求,设计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参与式教育模块,让思想引导更贴合职工实际需求,提升引导的精准度。此外,建立典型培育机制也十分必要,通过组织事迹报告会、开展现场教学等形式,深入挖掘身边榜样的精神内涵,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引领方法,进而激发职工的内在动力。
(三)丰富工作内容,满足职工多样化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范围,直接取决于内容供给的丰富程度。一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需求调研机制,定期收集、分析职工的思想动态,围绕职工最关心的职业发展规划、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针对性设计工作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整合内部培训资源与外部合作资源,构建完善的职业能力提升体系,开发分层次、分类型的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职工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深化价值引领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文化实践等形式,引导职工在逐步认知、主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内化,最终形成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思想共识。
(四)加强干部培养,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工作质量的核心保障。培养上需完善体系,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的培训制度,通过专题研讨、挂职锻炼,提升干部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选拔上优化机制,建立干部人才库,以政治立场、专业能力、群众基础为标准,充实关键岗位。考核上强化机制,搭建量化与质性结合的体系,将工作实效与晋升、评优挂钩,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调动干部积极性。
综上所述,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内容供给和队伍建设等多维度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汶上义桥煤矿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