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爱玲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战斗堡垒。新时代新征程中,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已成为推进非公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一、非公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创新成效
组织力是党组织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形成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能力。近年来,各地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组织力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索,取得积极进展。
(一)组织覆盖持续深化,筑牢组织力根基
组织覆盖是组织力生成与发挥的前提。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实现了从注重有形覆盖向追求有效覆盖的深刻转变。一方面,通过动态摸排、精准施策,确保党组织不仅建起来,更能活起来、强起来,组织根基日益牢固。另一方面,着力推动党组织覆盖与党的工作覆盖质量同步提升,为组织力的有效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队伍建设创新强化,激活组织力核心引擎
党员队伍是组织力承载的主体。非公企业党组织在队伍建设上持续创新: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并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党务工作者能力素质;二是广泛实施双培养模式,即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促使党员在关键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有效激发了党员队伍的活力。
(三)载体创新与品牌塑造,拓宽组织力实现路径
有效的活动载体是组织力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载体、服务党员职工的暖心载体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品牌载体。通过将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紧密结合,将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并引导企业和党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彰显。
(四)机制创新与完善,保障组织力长效运行
科学规范的机制是组织力持续提升的保障。非公企业党组织着力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创新完善了双向互动沟通机制、多元化保障激励机制以及区域化党建联动机制。这些机制为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发挥实质作用提供了制度通道,激发了各方参与和支持党建工作的积极性,放大了组织力的整体效能。
二、非公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面临的挑战
一是党组织融入治理不畅,政治引领力有待加强。部分非公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对党组织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发展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是小微企业党建面临特殊困难。其规模小、生命周期短、管理模式灵活多变,资源相对有限,员工流动性高,导致党组织稳定性较弱,要求党建模式必须更加灵活多样。
三是组织覆盖质量有待提升。一些地方仍满足于形式上的覆盖,“如何实现从‘有形’到‘有效’的转变,真正发挥党组织作用”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是党务工作者队伍能力与稳定性不足。尤其在中小企业,专职党务干部稀缺,兼职现象普遍,业务与党务工作难以兼顾,影响了党建工作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三、新时代非公企业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把准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不断深化对新时代非公党建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非公企业党建“为何抓、抓什么、怎么抓”核心问题,突出政治引领、服务发展和凝聚群众,切实推动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党建强则发展强。
(二)创新组织体系,提升覆盖质量
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和党员分布等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组织设置方式。对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对暂不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灵活建立联合党组织;对没有党员的非公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推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精准发力。同时,可以积极推行“园区+非公企业”等党建模式,发挥区域化党建共同体优势,整合资源,为企业党组织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强骨干队伍,激发组织活力
完善党务工作者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注重从企业管理层与业务骨干中选拔党组织书记;构建“输血、造血、活血”的闭环培养体系,吸纳骨干为党注入新血,淬炼党员为企业锻造人才,推动党员骨干成为发展中坚,为党组织注入源头活水。
(四)促进党企融合,服务发展大局
牢固树立党建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探索党建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设计党组织活动,建强“先锋岗”“责任区”主阵地,搭建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大平台,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助力。
(五)完善保障机制,构建长效机制
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党费返还、财政补贴、企业支持等多种渠道,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党建经费不足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地方党委和相关部门的考核体系,细化指标、强化导向,着力保障与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