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8月30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京津冀智能建造中心,迭代升级后的第 代接触 网腕臂预配装备正在预配腕臂。这款升级后的预配平台可预配钢腕臂、传统铝合金腕臂和 简统化腕臂,预配速度比第一代提高了30% 。 曹筱璐 摄
本报通讯员 郑传海 陈林华
前不久,从全国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组委会传来消息,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公司一举捧回了3项大奖。该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刘文波领到“全国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二等奖”证书,心生感慨:“还是‘九龙聚力’力量大,如果单纯依靠哪一个创新工作室或部门,这项重大攻关课题,很难如期完成,更不要说先后对它进行6次迭代升级了。”
刘文波是该公司“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之一。2017年,他们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联合承担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新型高速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研究》课题。
“九龙聚力”
破解重大难题
高铁接触网是向电力机车提供电能的输电系统,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和基础等4大部分组成,每部分都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以接触悬挂为例,在接触线、吊弦、承力索和连接零件的共同作用下,把牵引变电所的电能输往电力机车;由腕臂、水平拉杆、绝缘子等部件构成的支持装置,通过支撑接触悬挂,将所有负荷传递给支柱;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管和定位器,通过固定接触线,确保它始终在受电弓滑板运行轨迹内,保障行车稳定;基础好比房屋的承重墙,承受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和定位装置的全部重量。
2000年初,我国刚开始建设高铁时,高铁接触网技术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在引进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同时,加速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3年,基本实现了接触网零部件国产化。但是,接触网多制式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仍然困扰施工单位。
2015年,当时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立项《新型高速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研究》课题,2020年8月,把“推进工电技术装备标准化、简统化”“深化高铁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系统掌握智能高铁、智慧铁路关键硬核技术,推进信息系统、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及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实现自主安全可控”和“发展智慧工地等智能建造装备技术”,纳入了《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
该公司在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联合接受《新型高速铁路接触网装备技术研究》课题时发现,就公司内部而言,仅靠某一个创新工作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便把公司的9个创新工作室和技术工艺部、质量管理部、生产保障中心纳入专题攻关体系,形成联合攻关的强大矩阵。
在统一协调9个创新工作室、3个职能部门和车间力量的基础上,他们出台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与职能部门和车间协同攻关暂行办法》和《后勤保障服务暂行规定》等保障性制度,并明确规定,对于一些重大攻关课题和紧急攻关任务,原则上以公司指定的工作室或研发中心为责任单位,其他工作室和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攻关,确保重大课题顺利实施。
攻克高铁接触网智能化装备技术,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在无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该公司技术工艺部、质量管理部、生产保障中心等部门在确保车间生产正常运转的同时,全力配合9个创新工作室,围绕腕臂预配智能化装备研发,在提供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腕臂零部件各种图纸设计,保证工装设计精度、严把预配产品质量关。仅腕臂零部件的设计图纸,这几个部门就与创新工作室一起,先后进行了近百次修改,完成的成品图纸就有20多张。
一丝不苟 全身心投入
在研制过程中,他们先遇到腕臂预配零件扭矩偏差大的问题。经过攻关团队多轮检查发现,是机器人拧螺丝装置空拧时,扭矩值百分比有周期性波动现象。研制团队分头行动,最终将实际扭矩与理论扭矩误差缩小到合理范围以内。
在腕臂扭矩开始批量生产时,还是存在偏差问题。这时,负责扭矩设计的骨干一头扎进车间,与大伙一起,一边查找原因,一边做扭矩衰减实验。找到原因后便二话不说,重新设计改造方案,对机器人拧紧装置进行改造,直到传感器检测扭矩与设定扭矩误差恒定缩小到5%以内。
随着国内第一个模块化系统性解决方案研制成功,通过双钻头对向同步钻孔装置消除铝管形变,以及实现材料切割、去毛刺、喷码和装配等全流程自动化,腕臂预配长期存在的工序割裂、精度不足和信息化缺失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说起攻关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该公司工会主席时海洋介绍,每个成员身上都有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面对一道道难题,攻关团队咬定目标不放松,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虽然工厂和职工住宅楼都在公司大院内,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家以车间为家,吃住在办公室或车间,每天两眼一睁,不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图纸和计算数据,就是分析程序,忍着高温在车间里组装调试和路演……
填补空白 腕臂预配实现智能化
面对取得的成果,攻关团队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在对第5代智能腕臂预配装备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又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迭代升级。
“结合第5代智能腕臂预配平台在新福厦高铁建设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对腕臂预配装备结构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测量、计算、预配和安装全域智能化。智能化的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它在腕臂预配中所发挥的功用更加突出,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大幅提高。”该公司研发中心(装备中心)负责智能装备业务技术部分的研发工程师吴晓波介绍,在对第5代智能腕臂预配进行迭代升级时,
重点围绕突出智能化、信息化、简约化、高效化和全域化,从10个方面入手,对腕臂预配装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升级;从7个方面入手,对6种软件的功能进行升级;从管子上料区、一段加工区、二段装配区、三段装配区和成品下料区等5大场景应用入手,进行了23项升级和优化。
迭代升级后的第6代智能腕臂预配平台除了拥有以上优点,还具备更便于搬迁转场和安装调试、使用价值更高等特点。同一预配平台在原来可以生产3种不同规格型号腕臂的基础上,能生产传统铝腕臂、传统钢腕臂、简统化铝腕臂和简统化钢腕臂等4种腕臂。而且,腕臂预配生产数量表格下载、生产信息存储和上传、全程追溯和信息化管理等功能都能自动实现。相比第5代智能腕臂预配平台,第6代不仅操作更简单,安全性更高,安装效率提升了60%,劳动强度降低了50%,预配精度控制在毫米以内。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16项,其中“一种扭矩控制拧螺栓方法”“腕臂喷码方法和装置”和“高速铁路智能化接触网腕臂预配中心”3项成果被授予发明专利,另外9项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4项被授予外观设计专利,填补了我国高铁接触网智能化预配的空白。
该公司总经理、“储文平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储文平介绍,随着简统化腕臂的推广使用,我国高铁接触网零部件也由原来的7种,缩减到现在的4种;规格型号也由国内国外的不同制式,统一到目前的一个设计标准,使我国高铁接触网腕臂从设计、生产(预配)到安装,真正实现了国产化、简单化和标准化,补齐了我国高铁接触网规格型号、制式和简统化方面的短板。
“第6代智能腕臂预配平台,通过人机协同、参数化建模及双钻头对向同步钻孔技术,生产时间压缩到5分钟以内,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提前完成任务,确保杭衢高铁如期进行联调联试和试运行,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该集团南方公司副总经理、杭衢高铁项目部负责人王时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