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红色工业文化中“劳模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与当代价值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夏诗点  徐璐

 

在新时代语境下,劳模精神反映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红色工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工业化实践中所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象化呈现,涵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多个层面。红色工业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基,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政治底色,以服务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宗旨,形成了政治引领性与实践指导性相统一的文化特质。

劳模精神是红色工业文化的“精神浓缩”,红色工业文化是劳模精神的“实践土壤”,为后续理论溯源奠定逻辑基础。红色工业文化中的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业实践融合的产物。从经典理论中梳理其根源,可明晰其思想基因与价值本质。

首先,劳模精神的价值基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而人要获得真正自由,必须先实现劳动的解放。这一核心观点与劳模们的实践追求高度契合。一方面,“劳动是人的根本属性”强调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正如“铁人”王进喜,在大庆油田开发的艰苦时期,带头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运送钻机,危急时刻跳进泥浆池压制井喷。他以主动担当的劳动实践,不仅实现了“开采石油”的核心目标,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更让自己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战士”,生动印证了“劳动塑造人”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环境下劳动异化为控制劳动者的力量,而红色工业的实践始终追求劳动回归本质。例如,延安时期的劳动模范赵占魁,干活不计较个人报酬,主动改良生产工具、优化工作流程,摆脱了“为资本家牟利”的异化劳动状态,实现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有机统一,其精神成为红色工业中推动劳动回归本质的重要力量。

其次,劳模精神的主体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理论内核深刻诠释了劳模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特质。一方面,劳模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一五”计划时期,鞍钢老工人孟泰面对设备老化的难题,不等不靠,带领工友收集废旧零件建立“孟泰仓库”,总结出实用的高炉维护口诀,有效保障了生产顺利推进。他的实践并非个例,而是当时鞍钢工人“自力更生搞建设”的生动缩影,集中体现了广大群众“共建国家”的共同心愿,精准契合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核心观点。另一方面,党对劳模的宣传推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的灵活运用。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过去边区政府通过《解放日报》宣传赵占魁的先进事迹,使兵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5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王进喜的奋斗故事,在全国掀起“学铁人、赶先进”的热潮,为大庆油田建设凝聚了强大合力。这种“树立典型、带动一片”的方式,将“做强工业、建设国家”的目标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实践。

最后,劳模精神的价值导向离不开集体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理念在劳模“无私奉献、产业报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彰显。一方面,集体利益至上是红色工业的鲜明导向,也成为劳模的行动准则。三线建设时期,“航空报国标兵”吴大观主动放弃北京的安稳生活,扎根贵州山区数十年,潜心研发航空发动机,用“舍小家、为大家”的选择,诠释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集体是个人实现价值的坚实依托,个人的付出则推动集体不断发展,为三线工业崛起注入了关键力量。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工业化是重要的实践路径,而劳模精神正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劳模高凤林,几十年深耕火箭发动机焊接领域,将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用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航天工程发展。他所言“焊缝连航天梦”,正是将“推动工业高端化”的具体工作转化为共产主义理想筑牢物质基础的实际行动,印证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在当下,红色工业文化中的劳模精神,对于破解现实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纠正劳动认知偏差,破解“躺平”心态。当前,部分年轻人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将劳动简单视为“赚钱工具”,缺乏奋斗动力。劳模精神所倡导的“劳动光荣、创造伟大”,通过鲜活的劳模成长故事,让年轻人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二是助力新型工业化,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劳模精神中的“争创一流、勇于创新”,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群体技术能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与技术赋能,契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助力共同富裕。多元文化背景下,部分个人主义思潮淡化了集体意识,不利于共同富裕推进。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以“集体为先、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对冲错误思想,让民众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离不开集体奋斗”,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