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解静静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为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全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实践案例,从基建、产业、治理、人才四个维度,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夯实数字基建底座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前提支撑

乡村数字基建涵盖网络设施、数字终端、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等核心内容,其完善程度直接决定数字技术的落地深度。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基建仍存在区域失衡问题,如部分地区冷链物流数字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农业生产与流通效率提升。对此,需要构建普惠化、一体化的基建体系:一是推进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G基站向偏远乡村延伸,提升网络速度与稳定性,为农产品直播、生产数据传输等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强化数字终端普及,将智能传感器、便携式墒情检测仪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通过政策杠杆降低农户设备购置成本;三是推动传统基建升级,统筹实施农村水利、电力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构建覆盖生产仓储流通全链条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

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数字技术通过重构生产模式、拓展增值空间,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在生产端,数字技术实现农业从经验种植精准生产跨越,如山东安丘通过数字身份证+云端大脑技术,将农产品质量监管从事后追溯升级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大幅提升了产品安全水平。在流通端,农村电商打破地域限制,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让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如云南宣威火腿借助区块链+溯源技术打造品牌信任度,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业态创新端,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与文旅、文创等产业融合,水稻数字盲盒、智慧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开拓了乡村产业多元增值空间;同时,推广共享农机服务站、村级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模式,可有效降低小农户数字化转型成本,形成技术共享效益共创的良性生态。

创新乡村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数字技术通过优化治理流程、拓宽参与渠道,推动乡村治理从粗放管理精准治理转型。一方面,搭建互联网+党务村务平台,实现政策宣传、村务公开、民意征集等功能线上化,让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参与乡村事务,提升治理参与度;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开展网格化管理,对村容环境、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如部分乡村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秸秆焚烧、污水排放的自动预警,提升治理效率。此外,建立农户授权企业使用政府监管的数据管理机制,推广本地存储+加密传输技术,可有效化解数据安全顾虑,为数字化治理筑牢信任基础。

培育数字人才队伍是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人才短缺与数字素养不足是制约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突出瓶颈,部分农户因操作复杂对数字技术望而却步,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无法解决。为破解这一困境,需构建培育+引进+激励的人才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培训,依托村级数字农家书屋提供视频教程,选拔种植大户培养村级技术推广员,通过传帮带提升农户实操能力;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等带着技术与资源投身乡村,发挥其技术优势与创新思维;完善激励机制,为乡村数字人才提供创业补贴、技能认证等支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基建为基础、产业为核心、治理为保障、人才为支撑,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格局。未来,通过持续破解数字鸿沟”“技术适配等难题,数字经济必将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