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寒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人口结构、产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乡村法治建设仍面临宣传教育形式需多样化、村民法治意识有待提高、法治活动村民参与度不高、法治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本文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出发,提出具体举措,力求为乡村法治建设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一、探索新形式,提升法治宣传实效
新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可开发乡村专属的法治App,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送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结合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在村委会、聚会广场等场所设置法治展示栏,用漫画形式呈现乡村真实案例,用通俗语言讲述乡村法律故事;组织流动普法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大集和乡村学校,宣讲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讲内容需根据对象差异化设计:面对农村留守老人,聚焦预防电信诈骗、养老诈骗、赡养、继承等方面开展普法宣传;面对农村青壮年群体,可利用节假日、农忙等青壮年集中返乡时段,聚焦土地流转、劳务维权、乡村创业法务等方面开展普法宣传;面对青少年,依托乡村学校、基层司法所开展“法治小课堂”活动,通过引导其观看贴近生活的案例,培养其法律意识。此外,可在村委会或聚会广场设立固定讲堂,定期邀请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普法与互动,内容紧扣新时代乡村振兴法律热点;利用乡村大喇叭在固定时间定期播报法律小常识,让村民在干农活、做家务、休闲时就能接收法律知识;制作以当地方言为主的音频节目,语言亲切接地气,内容涵盖乡村法律知识讲解、警示故事等,并通过村级广播站或手机App播放,方便村民在劳作空闲时收听。
二、开展法治活动,助力法治意识提升
设立乡村村务法治公开栏,定期公布村级财务和惠农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通过村务监督小组定期审核,确保村务内容及时、真实公开,村里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接受村民监督;通过村微信群、意见箱等渠道收集村民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对合理建议及时采纳并反馈;在村内推行积分奖励机制,村民遵规守纪、积极参加法治实践活动、调解邻里纠纷、举报违法行为等,均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或优先享受村级福利,积分标准由村民会议制定,确保公平公正;评选并表彰“法治家庭”,评选标准涵盖家庭成员守法记录和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情况,“法治家庭”可获得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发挥榜样作用——这种评选机制能激发村民积极性,通过正向激励让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升法治意识、培养守法习惯,既增强法治建设的实践性,又能形成乡村人人守法的氛围。
三、完善法治服务,推动乡村法治建设
乡村法治建设需与法律服务供给相结合,让村民及时获得法治服务,切实感受到法治对生活的影响和帮助。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发展中的合同签订、权益维护、风险防范等问题,与法治保障密切相关。乡村法治建设需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村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感受到法治价值,进而提高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可设立法律服务站,在固定时间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补贴申领等相关法律知识制作成流程图,张贴在固定场所;组建“流动法治服务团”,定期巡回到偏远乡村,提供法律咨询和资料发放,重点服务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结合季节性问题(如农忙时提供必要的劳务关系指导),确保法治服务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开通乡村“法治援助热线”,安排专业法律人员接听,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随时拨打均可获得耐心专业的法律咨询——这种热线服务模式操作便捷、不受地域限制,非常适合偏远乡村法律服务开展;由乡镇牵头联合周边多个村镇形成法治联盟,建立法治资源共享库,实现法律人才、宣传资料、服务设备等资源的跨村调配使用,大幅提升基层法治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培育法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法治建设需注重本土人才培养。相较于外来法律工作人员,本土人才更熟悉乡村村规民约,能以村民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传播法治理念。因此,需要力争打造一支扎根本土、长期服务的法治队伍。具体而言,可实施本土法治人才培育规划,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紧扣乡村实际,改变以往抽象的法律条文解读,聚焦村民密切关注的法律问题,采用案例教学、交流研讨、模拟调解、实战演练等方式,让法治人才在实践中掌握实用法律技能;在纠纷调解、法治宣传中表现突出,或带动村民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推动村规民约法治化的法治人才,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搭建乡村法治人才交流平台,组织他们定期分享优秀经验,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具体问题。总之,法治人才需始终立足乡村实际需求,将法治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持续推动法治建设向乡村治理的各领域纵深推进,让法治精神真正扎根乡土、融入村民生活,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法治基础。
(作者单位:丹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