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奇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在于“先聚人,再成事,后分享”。通过夯实人才基础、高效执行战略、合理分配价值成果,能够激发员工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最终形成“人才→执行→价值”的闭环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逻辑支撑,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事务性工作向战略赋能型职能升级。
用好人:
构建人才标准与任职资格体系
用人标准是事业单位开启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密码,所有难题都从“怎么选对人”开始—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精准的人才标准能为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提供明确依据,避免因人才与岗位错配导致的转型效率损耗。
事业单位需从“基本条件、行为素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四个维度明确岗位要求,将数字化能力纳入知识技能维度;结合不同岗位的数字化转型需求,细化数据处理、数字化工具应用、业务数字化分析等具体能力指标,确保人才标准与数字化转型目标深度契合。在此基础上,搭建任职资格体系,明确各岗位从初级到高级的能力进阶路径与评价标准,为员工数字化能力提升提供清晰指引。同时,定期复盘人才标准与任职资格体系的适用性,结合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进度与业务发展变化,调整能力指标与进阶要求;尤其是核心业务岗位的数字化能力标准,需同步匹配技术迭代与业务升级速度,确保人才供给始终满足数字化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筑牢人才基础。
打好仗:
构建战略共识与绩效协同体系
人才不能放任懈怠,唯有将能力转化为战斗力,激活才能产生价值。在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战略共识与绩效协同体系,打通“战略—人才—绩效”的数字化链接,让人才能力转化过程可追踪、可优化,避免传统模式下战略传导滞后、绩效与战略脱节导致的战斗力损耗。战略共识的达成,需借助数字化工具打破信息壁垒,让组织战略以可视化、场景化方式传递至各层级人才,确保人才实时理解战略方向与自身定位;绩效协同则需通过数字化绩效系统,实现战略目标的动态拆解、绩效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推动能力向战斗力转化的精准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人力资源,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正是实现“精准高效”的关键路径,通过数字技术让战略共识更透彻、绩效协同更高效,最大化释放人才战斗力。
针对数字化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战略信息传递不精准、绩效数据碎片化、人才行为与战略偏离等问题,需从三方面完善体系:其一,搭建战略数字化宣贯平台,整合组织战略文档、目标分解图谱、岗位战略关联地图等资源,支持人才随时查阅、互动提问,确保战略认知无偏差;其二,构建数字化绩效协同系统,将组织战略目标自动拆解为部门及个人绩效指标,嵌入业务流程实时采集绩效数据,通过算法分析人才绩效与战略贡献的匹配度,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其三,建立“战略—绩效”数字化反馈机制,定期生成战略落地与人才绩效关联报告,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偏差,调整人才配置与绩效目标,同时向人才推送绩效与战略贡献的动态对比数据,引导其主动对齐战略。最终,通过数字化赋能的战略共识与绩效协同体系,推动人才能力向组织战斗力高效转化,支撑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落地。
激活力:
构建价值创造与分配激励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让每个员工成为价值创造者,让缺乏能力和贡献的人“有情退出”。通过明确价值创造标准与科学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主动投入价值创造,避免因价值评价模糊、激励与贡献脱节导致的员工动力不足,确保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释放。这一核心目标需依托清晰的价值识别体系与公平的分配机制,让员工清晰知晓价值创造方向,感受到价值贡献与个人回报的强关联,从而持续提升价值创造意愿与能力。
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可打破传统价值管理的信息壁垒与流程壁垒,构建一体化应用平台——使各相关主体均成为独立的价值创造点,各价值创造点之间相互尊重价值、认同价值、交换价值,实现价值创造过程的透明化、价值计量的精准化、价值分配的公平化。平台需整合员工工作数据、项目贡献数据、绩效结果数据,通过算法量化不同岗位、不同任务的价值贡献度,生成客观的价值评价结果;同时将价值评价结果与分配激励直接挂钩,建立基于价值贡献的薪酬调整、奖励发放、晋升发展机制,让高价值创造者获得匹配的回报,对低价值贡献者进行针对性辅导或调整岗位,形成“价值创造—精准评价—合理分配—再促创造”的闭环,充分激活员工价值创造活力。
综上所述,从“用好人”筑基,到“打好仗”攻坚,再到“激活力”共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需围绕价值创造核心,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人才选拔、战略共识与绩效协同、分配激励,能让员工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实现个体价值与组织价值的深度融合,最终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活人才潜能、提升组织效能,为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公务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