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记河南油田优秀共产党员、采油工郭付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单朝玉 张文龙

21.png

郭付民在查看油井生产情况。

三十三年,一万两千多个日夜,徒步六万两千多千米——在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全力冲刺油气当量迈上150万吨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这组滚烫的数字,属于油田优秀共产党员、采油二厂采油工郭付民。从青丝到白发,他像抽油机上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钉,用坚守与实干,为油田老区焕新、攻坚创效写下质朴而有力的注脚。

   

年轻就该扛硬活

199210月,20岁出头的郭付民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一个多小时,辗转来到被称为河南油田北大荒的王集油田。

彼时的王集油田,土地贫瘠、抽油机分布零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面对这样艰苦的条件,郭付民没有丝毫退缩。当距离队部10千米的偏远计量站急需专人驻守时,他主动请缨:我去!年轻就该扛硬活!

从此,荒野井场成了他的主战场。他背着工具包、扛着技术资料,一头扎进井群深处:白天顶烈日、冒风雪巡检,手掌磨出厚茧,鞋底磨穿、脚底板踏出血泡;夜晚蜷在简易工棚里,就着煤油灯的微光钻研采油图纸,把设备原理、井场参数刻进心里。

岁月流转,井场环境悄然蝶变:泥巴路铺成了碎石路,煤油灯换成了照明灯,人工巡井升级为电子巡检。郭付民也从一名普通采油工,一步步成长为计量站站长、采油队副队长,如今担任王集巡检二班副班长。岗位在变,但他骨子里苦干的劲头从未改变——裤脚常沾泥土,双手总带油污,像一棵倔强的胡杨,在荒野井场深深扎下了根。

   

井站就是我的家

井站就是我的家。这句话,郭付民说了33年,更用33年的行动践行着。

今年4月,郭付民刚做完肺部微创手术,医生反复叮嘱他需静养3个月。可术后第20天,他就瞒着家人回到了井场。329新井投产顺不顺利?”“58井污水回注指标达标了吗?躺在病床上,井站的事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让他辗转难眠。直到站在熟悉的抽油机旁,听着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他悬着的心才真正落了地。

王集油田430多口油水井,东区的管网走向、西区的田间阡陌、柴庄的丘陵井群、泌242区的边远井场,每一寸土地都印着他的足迹。凭借多年积累,他不用看图纸就能精准地报出任意一口井的坐标,仅凭管线传来的声音就能判断运行状态,他被同事们亲切称为井场活地图”“活导航

去年夏天,技术人员为寻找一口关停井的管线接口犯了难——杂草掩盖了井口,图纸标注也不够清晰。郭付民闻讯赶来,围着井场转了两圈,凭借记忆在杂草丛中精准定位:这儿就是接口位置,这条管线我走了上百遍。话音刚落,工作人员清理掉杂草,管线接口果然显露出来。

   

实干巧干破难题

过去靠人拉肩扛抢产量,现在得靠精雕细琢保效益。郭付民常跟同事说,时代在变,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也得跟着变。

随着河南油田厂直管班站改革推进,人员精简成为常态。如何在人少活多的情况下保证生产效率?郭付民把巧劲用在刀刃上。针对王集油田原油高黏度、高含蜡的特性,他连续半个月扎根井场,每天记录20多组数据、反复调整药剂配比,最终摸索出滴注清蜡剂新工艺——不仅将油井清蜡周期延长一倍,还减少了设备损耗,仅今年上半年就为油田节约成本20余万元。

今年4月的一个深夜,王329井作业结束时已近凌晨230分。当时班组人员紧张,郭付民没有让大家盲目抢进度,而是提前半天制定详细方案:谁负责校准抽油机平衡、谁检查管线密封、谁调试生产参数,每一项任务都安排得清清楚楚。最终,这口井在作业结束后24小时内就实现高效投产。此后45天里,他又牵头完成两口新井投产任务,将新井投产周期平均缩短15%,真正做到精简人员不减效率

年轻员工都佩服地称他智多星,他却总是谦逊地摆手:不是我聪明,而是干工作得跟着时代找新方法、闯新路子,才能扛住肩上的责任。

   

党员就要冲在前

作为党员干部,就得在关键时刻冲在前、作表率!这是郭付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33年油田生涯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王集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面临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加大的挑战,稳产上产压力陡增。为破解难题,郭付民牵头推行党员承包制:将辖区内油水井划分给党员骨干,从日常工况监测到隐患排查治理,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党员责任,用党员的先锋力量,带动全员投身攻坚创效。

今年5月,王50—1H井新井投产后,生产参数持续波动,产量不稳定。郭付民主动认领这口井,连续24小时蹲守井场:一会儿趴在管线上听流动声音,一会儿对着压力表记录数据,累了就靠在值班房墙角歇会儿,最终熬得双眼通红、喉咙嘶哑。经过两天两夜的排查,他终于发现问题根源——一处阀门安装角度出现偏差,导致井口压力不稳。联系维修人员调整后,油井很快恢复平稳运行,日产量稳定在预期目标。

有人问他:这么拼值得吗?郭付民笑着回答: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候顶上去,这是责任,也是本分。

三十三年坚守,六万两千多千米巡井路,郭付民从未离开这片他深爱的荒野井场。如今,他鬓角已染霜白,但只要步入井场,脚步依然稳健,眼神依旧明亮。正如他常说的:我就是油田的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守在哪里,永不松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