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仁宇
10月19日,闽江之畔的福州安澜会馆古建庭院内,一场纵贯南北三千里、跨越时空二百年的文化对话正在展开。随着红绸落下,道光名臣孙尔准雕像正式落座,由汾酒集团与福建浙江商会联袂举办的揭幕仪式,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聆听汾酒与孙尔准的历史渊源。这既是汾酒追溯文化根脉、探寻品牌源头的旅程,更是其传承晋商精神、拓展市场的坚实一步,彰显汾酒提升战略格局、着眼未来发展的宏大愿景。
清代名臣孙尔准与“汾酒情缘”
孙尔准(1770-1832),字平叔,又字莱甫,号戒庵,江苏金匮(今无锡)人,道光五年(1825年)任闽浙总督。他是清代知名能臣,兼具书法与诗词才华,他与山西汾阳籍名臣、时任福建巡抚的韩克均(1766-1840,字德嶷,号芸舫)结下了一段“汾酒情缘”。 二人同朝共治福建,皆以清廉勤政闻名,私交深厚。一次孙尔准到访韩府,韩克均取家乡汾酒款待,孙尔准品后诗兴大发,挥毫写下267字的七言古诗《饮芸昉中丞杏花村酒赋谢》。诗开篇“杏花村枕汾水滨,村中风气含古春。春光骀荡何所著,散入汾酒清而醇”,既盛赞汾酒品质,更明确山西杏花村的地理坐标,为汾酒文化与杏花村历史溯源提供了关键佐证。
诗句间,翰墨之美与酒香交融,这份因汾酒结下的情谊,印证了汾酒作为晋闽文化交融符号的独特价值。孙尔准的汾酒故事,是近年汾酒文化传承的新成果;安澜会馆的雕像,则成为晋、浙、闽三地文化对话的紧密纽带。
晋商、浙商与闽商的深厚渊源
福州安澜会馆,由浙江商人水声远、马琅函等集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距今已两个半世纪。它曾是浙江商人在福州的核心聚集地,如今仍是福建浙江商会所在地,素有“省会各会馆之冠”的美誉,历史上有力推动了福建商埠的繁荣。 史料记载,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与“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亦是古代中国内外贸易的集散中心,吸引海内各大商帮汇聚。清代时,福州府曾建有山陕会馆,晋商文化与浙商、闽商在此深度交融,而汾酒的身影贯穿其中——晋商将票号拓展至福建时,也把汾酒及酿造技艺带至各地,让汾酒在中国版图上开枝散叶。
清嘉庆三年(1799年),日本东都书林堂出版的《清俗纪闻》,详细记录了乾隆年间福建、浙江、江苏一带的风土人情,其“酒名”词条明确列出“汾酒、潞安酒、惠泉酒、乌城浔酒、福珍酒”,可见当时汾酒在福建及江浙市场已属知名品牌。此外,福建境内还发现了清代“晋闽合股”茶酒契约、“双龙戏珠”汾酒瓷瓶等实物,进一步佐证这段历史。如今,从史籍中发掘的孙尔准诗作,延续了晋闽、晋浙文化交融的脉络,共同见证千年商脉的生生不息。
汾酒: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与市场深耕
此次汾酒集团与福建浙江商会的合作,是汾酒文化与晋商、浙商精神的深度融合,更是汾酒扎根福建、服务东南市场的重要举措。孙尔准雕像的落成,复原了历史场景,让孙尔准与韩克均的汾酒情缘从文字记载变为具象符号; 激活了文化载体,为安澜会馆注入晋商文化元素,丰富古建的文化内涵; 传承精神内核,将孙尔准的为民情怀与晋商的诚信清正基因融入品牌发展,印证汾酒“一清到底”的品质与文化底蕴。
这一举措,让汾酒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播与品牌价值实现同频共振。如今,安澜会馆内的孙尔准雕像目光深邃,跨越百年;这座融合闽浙建筑风格的古会馆,因汾酒的到来增添了新的文化活力。潇洒长诗与庄严雕像交相辉映,岁月流转间,不变的是文化共鸣与精神传承。未来,汾酒将带着这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在新商路上稳步前行,持续谱写酒业与时代、文化交融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