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胜海
我人生的第一口茶,来自父亲的茶杯。记得小时候,我看着父亲天天喝茶,而且总是喝得津津有味,我就好奇地尝了一口,苦得我直伸舌头。我不解地问父亲:“茶,这么苦,您为什么还喜欢喝呢?”父亲对我说:“茶如人生,先苦后甜,苦尽甘来,这其中的道理,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
参加工作以后, 我还是不喜欢喝绿茶,偶尔喝点花茶,谈不上喜欢,主要是提神解乏,从未思考过茶与人生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常年行走于全国各个茶源地,寻找那些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茶叶,了解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及其特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茶叶本身的探索,也是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探寻,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了解茶之真色、真香、真味,同时也让我懂得感恩和倍加珍惜每一杯茶,珍惜每一刻与茶相伴的时光。
寻茶,是艰辛的,但我觉得只有敢于踽踽独行、以苦为乐,才能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一路芬芳。
在中国,茶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各个城市的脉络之中,散发着独特魅力。它绝非仅是喝茶之地,更是地域文化鲜活的展示窗口。因此,我以一名茶客的身份走进成都、杭州、北京、广州、苏州等全国各地的茶馆,品茶问道,聆听故事,探寻其中深藏的文化密码,品味不一样的烟火茶香,感受浓郁的市井气息。
茶之道,不在于茶,而在于心。我觉得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昂贵的茶叶,而是喝茶的心情和心境。昂贵的茶叶易得,而轻松愉悦的心情和淡然的心境难求。
茶的魅力在于能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内心的平静是一股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过滤掉我们不需要的思想,从繁杂的俗世中安然抽身,也能让我们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而饮茶时需要这种平静淡泊的心境。
中国人饮茶素有喝茶与品茶之分,我真正由“喝”到“品”,是从五十岁开始的,更加追求茶的韵味和饮茶的境界。
喝茶、品茶都是生活的日常。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对茶叶的质量、茶具、茶水的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口感并无特别要求,这时的茶是一种单纯的饮料。在喝茶的过程中,我很少深入思考,只是享受畅饮的快感,满足物质需求。
而品茶则是一种慢节奏的活动,侧重于精神层面的体验,它把饮茶提升为生活享受。在品茶时,我们需专注于“品”字,通过细致的体会和慢品细酌来领略茶叶的品质、茶具的精致以及茶水的甜美。同时,品茶的环境也讲究清新雅致,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从而得到更多的领悟和享受,这时的茶是文化修养,是一种境界。从简单地喝茶到认真品茶,其实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再到灵魂的转变过程。
中国的茶叶品种繁多,我平时以喝红茶为主,偶尔也喝点绿茶、白茶、黑茶,每一种茶都带给我不同的品饮体验。三十多年来,我都是在茶水的光影里度过的。
我爱喝红茶主要是与自己的畏寒体质和喜欢甜味有直接关系。红茶性温,刺激性小,味道甘甜,色香味俱佳,适合四季品饮,所以我对红茶情有独钟。尤其是在冬天,气温逐渐降低,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更能驱走冬日的寒冷了。红茶醇厚甘甜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就像一股暖流在体内流淌,带给我无尽的温暖与舒适。
汪曾祺先生说:“有爱好的人,生活更有趣。”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爱好,比如看书、喝茶、种花、下棋、摄影、养猫、养鸟。很多时候,我一个人坐在书房,沏一壶茶,静静地翻着书页,徜徉在书海里,或沉思,或啜饮,茶不仅温暖了我的胃,更温暖了每一个字、每一个情节,使之更加生动感人。
品茶让人清心,读书让人明智。当茶香与书香交融,人的心性也变得平和,生活也因此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
对于我来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一杯茶、一本书、一整天,怡然自得。这不仅是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于内心丰盈与精神充实的向往。
人生如茶,茶不过一满一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生切忌过于圆满,要空杯以对,只要保持空杯心态,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与感动。在日常的生活中,品味一杯茶,仿佛开启了一段特别的时光,它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静谧的享受。当我们处于困惑、疲惫或郁闷之中,一杯茶便成为我们内心的避风港,它能让我们沉浸于茶的清香之中,心境因此而变得宁静。这正是有茶的日子所赋予我们的美好时光——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只要有茶相伴,仿佛能置身于草木之间,感受清风与自然的洗礼。
忙里偷闲品茶香,静享生活好时光。唯愿人们养成喝茶的好习惯,在一缕茶香中找到心灵的丰盈与安宁,享受悠闲时光!
(本文摘自作者所著《时光不负茶滋味》一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