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祎鸣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更加高度关注“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补短板、锻长板,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我国“三农”问题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农业剩余大量支持工业发展、农村极大助力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导致农村人财物资源长期大量外流,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长期投入不足,进而使农业农村农民领域积累的矛盾持续深化、城乡二元结构愈发凸显。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城乡融合发展等“三农”工作重点领域提出明确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提速,“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农村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工业、服务业的1/4左右。农村人口大量外流、部分农村日渐凋敝,对此必须高度关注、持续破解。
二、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强国必先强农,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是农业大国,正朝着农业强国目标持续奋进。一是供给保障能力要强,粮食安全重如泰山,要在提升单产,推动良田、良种、良技、良法深度融合上下苦功,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确保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二是科技装备要强,202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3.2%,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但与欧美发达国家高达80%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发展。三是经营体系要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性互动,以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有效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把农村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四是产业韧性要强,农业现代化要统筹好安全与发展,通过进一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再造力。五是竞争能力要强,农产品作为重要商品亟待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要提高战略谋划、研发创新、出海竞争等能力,通过市场竞争赢得更多资源掌控权、产品定价权、规则制定权。
三、担当尽责,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和根本途径。未来,在持续保障粮食安全这头等大事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底线要求的基础上,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篇大文章。乡村发展是关键,要立足一方乡土,从消费者视角深挖比较优势,形成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农业商品、农村服务,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和三产融合发展兴农活村富民。乡村建设是前提,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逐步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短板,大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农业农民在市场经济中重新获得自主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治理是保障,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愿景宏伟、任务重大,既要锚定目标、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又要增强定力、改革攻坚、真抓实干,以“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者单位:中共延边州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