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实践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白张璞

随着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深度渗透,企业文化建设已从传统的理念灌输转向价值共生的新范式,文化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结合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理念实践脱节、ESG理念与文化内核悬浮、员工认同薄弱等核心问题,提出搭建数字化文化平台”“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ESG理念融入文化内核等一系列实践路径,旨在为企业打造适配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体系提供可操作方案,助力企业提升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文化理念与数字化实践脱节

当前,部分企业的文化体系仍停留在诚信、团结、创新等泛化表述,未结合数字化转型需求调整价值导向,文化建设中仍强调流程优先、风险规避,导致员工因害怕出错不敢尝试数字化工具的新功能,系统使用率偏低。同时,部分企业在远程办公普及后,未及时构建协作高效、责任清晰的线上文化,出现跨部门沟通低效、工作衔接断层等问题,制约数字化效率的释放。

(二)ESG理念与文化内核悬浮

当前,ESG(环境、社会、治理)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多数企业将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纳入文化标语后,未真正融入运营环节,且未建立可溯源的文化监督机制;部分企业忽视员工权益的文化保障,在数字化裁员、岗位调整中缺乏人文关怀,引发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信任危机。

(三)员工参与度与文化认同薄弱

传统企业文化建设多由管理层主导,员工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理念灌输。多数企业员工未能清晰表述企业核心价值观,认为文化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如强制转发文化推文、参与标准化培训)。这种单向输出模式导致文化与员工个人目标脱节,员工难以将文化理念转化为日常工作行为,文化凝聚力大打折扣。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当下,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从技术、资金等硬资源,转向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借助数字化工具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化体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数字化文化建设。

第一,搭建数字化文化平台。在企业微信、钉钉等协同工具中设置文化模块,包含文化故事库(员工践行文化的真实案例)、数字化荣誉墙(实时展示员工在创新、协作等方面的贡献)、跨部门文化圈(促进不同团队分享文化实践经验),让员工自主上传数字化实践案例,定期评选文化之星

第二,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建立文化KPI数据看板,跟踪员工在创新提案数量”“跨部门协作效率等与文化相关的指标,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可衡量的成果,通过看板实时反馈,将文化渗透至各个环节。在办公场景中,设置线上文化晨会,通过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传递文化理念,避免传统培训的枯燥性。

第三,将ESG理念融入文化内核。将ESG合规要求升级为文化基因,贯穿企业战略、运营与员工行为。在环境层面构建绿色文化,推行低碳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数字化降碳方案(如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耗),对有效方案给予专项奖励;在办公场景中推广无纸化文化,通过数字化审批、电子文档协作减少资源浪费,定期组织绿色公益活动(如线上植树、环保知识竞赛),强化员工环保意识。面向客户推行透明化服务文化,通过数字化系统公开产品质量、售后流程等信息,增强客户信任。

第四,在治理层面强化合规文化。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文化合规监督平台,员工可匿名举报违反文化理念的行为(如数据造假、利益输送),平台对举报信息实时处理并公示结果。在管理层考核中加入文化引领指标(如团队文化认同度、员工留存率),确保管理层带头践行文化理念。

第五,以员工共创构建文化生态。打破管理层主导模式,让员工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形成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共创的良性循环。建立文化共创机制,设立文化提案日,每季度收集员工对文化建设的建议,对被采纳的提案给予物质奖励(如创新基金)和精神表彰(如提案人署名纳入文化手册);鼓励员工自定义文化实践,允许各团队结合业务特点创新文化活动形式,避免文化活动一刀切。将文化与员工发展绑定,在员工职业规划中融入文化导向,例如将创新文化与技术岗位的晋升挂钩,要求晋升者需有至少1项数字化创新成果;为践行文化的员工提供专项培训资源(如ESG相关课程、数字化技能训练营)等,让员工感受到践行文化能带来个人成长,增强文化认同感。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已进入技术赋能、价值共生、员工共创的新阶段。企业需摒弃传统的标语式文化”“单向灌输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具让文化落地场景化、效果可量化,通过ESG理念让文化内涵更具社会价值,通过员工共创让文化获得真正的认同与践行。唯有如此,企业文化才能从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华星生物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