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化也在加速发展,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愈发复杂,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资源浪费等。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智能化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逐步渗透城市治理各领域,成为改善治理效能的关键手段。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优化管理效率,推动城市治理向更细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技术是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方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系统自适应、智能判断与优化的技术体系。将其应用于城市管理与建设,可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支撑,通过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加工处理,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精准信息依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城市管理者在决策时拥有更准确的数据支撑,进而作出更科学的决策。随着技术发展,智能化技术在城市管理各方面的应用愈发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依赖人工经验与粗放管理方法,效率低下且难以应对复杂城市问题;而智能化技术通过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实现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与精准化。它可实时搜集城市各类数据,借助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为决策者提供精准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城市治理各项事务能更高效开展,进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与居民生活品质。
智能化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涵盖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在交通管理方面,智能交通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与调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环境监测方面,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对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为环保部门提供实时决策支撑;在公共安全领域,借助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手段,提升城市治安防范能力。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智能化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一大应用。交通传感器、摄像头、GPS等设备实时采集城市交通数据,再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交通流量。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在多地大城市广泛应用,例如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可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长,减轻交通拥堵。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交通管理部门依托智能交通系统对市区交通流量进行精准调度,有效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智能化技术为城市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设备结合,可对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为环保部门提供及时信息。在城市不同区域布设空气质量传感器,可实时监测PM2.5、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为环境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可用于垃圾分类与处理,通过智能垃圾桶和垃圾分类系统,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智能化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逐渐成为优化城市安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途径。借助人脸识别的快速身份核验、全域覆盖的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的空中巡查等技术,城市公共安全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安全水平大幅提升。以城市核心商圈、车站、学校等重点区域治安防控为例,通过部署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并融合人脸识别技术,可对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全天候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异常行为,能及时实现对犯罪行为的实时预警与快速处置。在地震、火灾、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中,智能化应急管理系统还能通过数据整合快速响应灾害或事故,及时调配救援人员、物资与设备,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支撑下的智能医疗、公共卫生管理,使城市的卫生管理系统更加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城市可以即时获取居民健康信息,并且展开分析和监督,助力公共卫生部门提前应对突发疫情、疾病等紧急情况。智能穿戴设备结合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居民体温、心跳等生理数据,系统发现异常后可立即报警,便于及时防控疫情。在健康档案管理方面,智能系统通过电子健康档案(EHR)集中管理市民病历与健康信息,医生可随时查阅患者过往资料,提供更精准的医疗诊治。同时,智能化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显著,通过大数据分析可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与重点区域,合理调配医院床位、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分配,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提升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城市管理变得更趋科学、细致、高效,在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均展现出巨大潜能。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数据隐私、技术兼容性等问题,需从技术与政策层面加以完善和规范。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优化,智能化技术必将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全面、精准的支持,助力城市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