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颖
在北重集团服务保障事业部动力能源分公司热力运行部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长年不断,热力运行部维修班的焊枪一亮,便能在嘈杂中划出一簇簇耀眼的火花。可在班长蒋金龙眼里,再亮的焊花也盖不过一条“铁规矩”——安全,半分都不能松。
下午三点,炙热的阳光把设备平台晒得发烫,焊工小李蹲在三米高的平台上,手里的扳手正拧着反应釜压力表的最后一颗螺丝。他心里想着“快换完能休息休息”,肩头的安全绳松垮垮搭着,连卡扣都没往护栏上扣。
“停!”
一声断喝突然从平台下传来,小李抬头一看,班长蒋金龙不知何时站在了下面,眉头拧成疙瘩,眼神像把尺子,直直落在他没系紧的安全绳上。“安全绳怎么回事?”蒋班长的声音不高,却压过了周围的机器响,让小李瞬间慌了神。
“蒋班长,就换个压力表,几分钟的事,我心里有数……”小李慌忙去拽安全绳,想赶紧系好蒙混过去。可蒋金龙已经顺着铁梯爬了上来,一把夺过他手里的扳手,指着平台边缘不足半米的防护栏,语气里满是严肃:“三米高的平台,往下看是硬邦邦的地面,你敢说‘心里有数’?”
小李的脸涨得通红,低头盯着脚尖。“蒋班长,小李也是着急……”旁边的师傅想帮忙打圆场。
“再着急,安全也要放在第一位!”蒋金龙打断他,拿起安全绳亲自给小李系好,卡扣“咔嗒”一声锁死,他又用力拽了拽,确认纹丝不动才松手,“在咱们维修班,安全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做到’——这规矩,谁都不能破!”
没过几天,车间遇上了紧急情况:一条蒸汽管道半夜漏了,必须立刻抢修。蒋金龙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赶到现场一看,焊工小张正跪在管道支架上焊接,防护面罩推到了头顶,刺眼的弧光直接照在脸上,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把面罩戴好!”蒋金龙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亮。
“蒋班长,这接口角度偏,戴面罩看不清,怕焊不好……”小张揉了揉眼睛,有点委屈地解释。
蒋金龙没多说,爬上支架蹲在小张身边,从工具箱里翻出一面巴掌大的小型反光镜:“垫在接口旁边,透过镜子看熔池,既能看清焊点,又不会被弧光晃眼。”他边说边调整镜子角度,直到小张能清晰地看到熔池,才退到一旁,盯着他戴好面罩,“咱们搞维修的,天天跟高温高压打交道,安全就是底线。”
抢修结束时,天也快亮了。蒋金龙在班前会上没批评小张,只是把一个变形的防护面罩摆在桌上。“这是我刚进厂时,一位老师傅用过的,他嫌戴面罩麻烦,结果被飞溅的焊渣烫伤了。现在这面罩我一直留着,来警示自己。”蒋金龙拿起面罩,指了指那块焦痕,语气放缓了些,“我天天跟大家说安全,不是跟谁过不去,是想让咱们每个人每天都能平平安安下班,能跟家里人说上一句‘今天活儿干完了,挺好’!”
如今,蒋金龙的“铁规矩”成了班组里的“老传统”。新徒弟上岗,第一课学的是系安全绳;班前会上,那只带着焦痕的旧面罩,依旧是最鲜活的安全教材。没人再觉得这些规矩“不近人情”——大家都懂,蒋班长攥紧的不是“规矩”,是每个师傅“每天平安”的底气。焊花会熄灭,抢修会结束,但这条焊在心里的安全防线,会永远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