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红色文化融入油气田企业思政工作的路径探索 ——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实践为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荣启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油气田企业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其思政工作更需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筑牢员工理想信念根基,激活干事创业动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深耕川渝地区数十年,立足区域红色沃土与油气行业奋斗基因,探索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三维四径”模式,为能源企业强化思想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

 

红色文化融入油气田企业思政工作的逻辑必然

从历史维度看,油气行业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红色精神的传承史。从大庆油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到克拉玛依“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开拓精神,再到川渝地区三线建设时期“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奉献精神,红色基因始终是油气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从现实需求看,当前油气田企业正面临能源转型、技术攻关、市场竞争三重挑战。西南油气田作为中国石化页岩气开发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建成“百亿立方米级”天然气生产基地、保障川渝地区民生用气与工业用能的重任,亟须通过红色文化凝聚共识、激发斗志。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实践路径

西南油气田立足川渝地区“红岩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等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结合企业“勘探开发、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三大核心任务,构建起“理论铸魂、实践赋能、品牌聚力、数字拓维”四大路径,让红色文化从“墙上”走进“心上”,从“课堂”延伸到“井场”。

理论铸魂:构建“红色 + 行业”双轨学习体系。思政工作的深度,始于理论武装的厚度。西南油气田打破“就红色讲红色,就思政讲思政”的单一模式,将红色理论与油气历史、行业精神有机融合,打造“三维学习矩阵”。一是“书记领学+专家导学”强根基,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走进页岩气田、采输站场,以“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与油气勘探的科学决策”“红岩精神与新时代石油人的责任担当”为主题开展专题党课,邀请党史专家、老石油工人共同解读“川油记忆”;二是“红色教材+行业案例”活载体,编撰《川油红典——从红色沃土到能源高地》校本教材,收录华蓥山游击队支援石油勘探、三线建设时期“夫妻井站”等12个本土红色故事,配套制作《页岩气开发中的红色密码》系列微视频,将“大庆精神”与“页岩气攻坚精神”对标解读,让员工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三是“线上课堂+线下研学”全覆盖,针对钻井队、采气站地处偏远的特点,开发“川油红色云课堂”,设置“每日一红课、每周一案例、每月一研讨”学习机制;每年组织党员干部赴遵义会议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开展 “重走长征路、勇担找油责” 研学活动,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前,现场开展 “攻坚克难怎么干”大讨论,将红色精神转化为解决生产难题的具体思路。

实践赋能:打造“红色+攻坚”场景化育人模式。思政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西南油气田将红色文化融入油气勘探开发全链条,以“红色领航”行动破解生产经营中的“硬骨头”。在泸州页岩气田,面对“埋藏深、储层薄、开采难”的技术瓶颈,成立“党员突击队”,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意志,开展“百日攻坚”:技术党员带头24小时驻井,优化压裂工艺参数;青年党员组成“青年技术攻关组”,自主研发“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具”,将单井产量提升15%,该团队被命名为“新时代铁人先锋队”。在安全生产领域,推行“红色安全监督员”制度,从老党员、老工人中选拔120 名“红色安全员”,佩戴“红袖章”巡查井站,用“三线建设时期‘安全为天’的传统”教育员工,今年以来,油气生产事故率同比下降 22%。在民生保供一线,建立“红色保供专班”,每年冬季用气高峰,党员干部带头驻守输气干线。这种“场景化育人”模式,让思政工作从“软任务”变成 “硬支撑”,红色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品牌聚力:培育川油特色文化符号。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在于品牌的感染力。西南油气田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打造“川油红”系列文化品牌,让红色文化可感、可学、可传。一是“川油红匠”选树工程;二是“红韵川油” 文化阵地建设,在各油气矿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展示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印记;三是“红暖川油”关爱行动,将红色文化中的 “为民情怀”转化为员工关爱举措,建立 “党员帮扶对子”,为偏远井站员工搭建 “亲情视频室”,组织 “红色家属开放日”,让员工家属走进井站,感受“找油报国”的责任与荣光,今年以来,员工满意度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队伍凝聚力显著增强。

数字拓维:创新“红色+智能”沉浸式传播方式。思政工作的活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西南油气田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用科技打造VR红色井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三线建设时期“土法找油”场景、页岩气开发 “攻坚克难”景,员工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到历史现场,体验“当年石油工人如何用算盘计算地质数据”“今日技术人员如何操作智能压裂设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感”;二是开发“川油红色记忆”小程序,设置 “红色地图”“红色答题”“红色故事汇”三个模块,“红色地图”标注川渝地区与油气行业相关的红色景点,提供导航与讲解服务;“红色答题”将党史知识与油气专业知识结合,设置“每日挑战”,积分可兑换红色书籍、文创产品;“红色故事汇” 邀请员工家属、老石油人录制音频故事,累计上线150余条,点击量超10万次。三是开展“红色直播”活动,定期组织“党员技术骨干”“红色工匠”走进直播间,讲解“红色精神与技术创新”“安全生产中的红色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油气田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责任。唯有以红色文化为魂,持续创新思政工作路径,才能锻造出一支“听党话、跟党走,敢担当、善作为”的油气铁军,为建设能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多“油气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宝石花鑫盛汽车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