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成都: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打通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jpg

■ 李德忠 倪维

“楼道口不要停放非机动车、不要堆放杂物……”在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某小区单元楼门前,行人一走过,“云广播”就开始播放安全提示。

这种“云”宣传手段通过引入智慧设备,实现了信息的远程操控与自动化播放。“只需将安全宣传内容录入系统,系统就会智能生成广播音频,在有人经过时开启,确保了安全宣传内容的准确送达。”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这套系统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作为灾害预警和避灾指引的通信设备,广受居民好评。

成都市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共有20多个区市县,有3000多个社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面积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0多万,2024年成都GDP2.35万亿元,2025上半年成都GDP12108亿元,同比增长5.8%。近年来,成都应急局也曾面临特大城市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创建现代化安全、平安、美丽幸福城市,他们从纵向到横向,从里到外,从浅到深,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全基层应急能力,打通安全的“最后一公里”,在一系列创新实践中,让每个社区居民和村民,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不断创新,筑牢基层安全防线的坚实行动。

 

体系建设:

标准引领 基层应急能力全面跃升

大力健全“智慧应急平台与基层网格的融合应用”。“以前遇到紧急情况,我们都不知道该往哪儿跑,现在社区里的标识牌一目了然,连疏散路线都画得清清楚楚。”在武侯区南桥,社区居民王大爷指着墙上的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牌对笔者说。

这块标识牌,不仅为居民指明了最近的避难场所和安全疏散路线,更成了成都构建基层应急体系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首个出台《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地方标准的城市,成都已成功推动该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效解决了群众在灾害面前“两个知道”的迫切需求。

目前,全市已建成1261个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其中81个荣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覆盖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惠及人口超千万。

这些社区不仅有了统一的标识系统,更建立了完善的事故与伤害干预体系,实现了“自我评估、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良性循环。

“我们不仅建标准,更通过‘5+1’应急救援力量新体系,强化‘一主两辅’应急队‘五联机制’,推动基层消防救援队伍与镇街、社区应急队联训、联调、联勤、联战、联防,全方位强化基层应急能力。”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笔者介绍。

在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技能比赛正在激烈进行,成都“一主两辅”应急队、尖刀队、电力救援队、社会应急救援队等88支应急救援队伍同台竞技。

“绳索索降、无人机侦察、舟艇救援……这些科目都是实战中的关键技能,必须练得滚瓜烂熟。”参赛队员小李刚完成高空索降,喘着气对笔者说。通过以赛促训、以练促战,成都基层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物资保障:

五级储备 应急响应迅捷如风

在抢险救灾工作中,物资储备是减灾救灾救援的重要保障,强化物资储备,也是全面提升城市应急管理和减灾防灾的要求。

“报告指挥部,邛崃市突发泥石流灾害,需转移安置群众,紧急调运救灾物资!”随着演练指令的下达,成都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

笔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迅速而有序地将帐篷、棉被、折叠床等救灾物资装车,准备运往灾区。

“我们构建了市、区(市)县、镇(街)、村(社)及家庭五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成都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救灾处负责人向笔者详细介绍道。

目前,市县两级共建有29个救灾物资储备库,261个镇(街道)均设有应急物资储备点,这些储备点就像一个个“安全仓”,随时准备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这次演练模拟了重大灾情下的大规模人员转移安置场景,重点检验了救灾物资调拨指令传递、跨区域调运协同等关键环节。”现场指挥员向笔者介绍,通过实战化演练,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应急调运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调运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

 

科技赋能:

智慧应急 空地一体守护平安

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新科技的数字化技术,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无人机巡查、智能传感预警、应急指挥系统联动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城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效率,取得了明显效果。

“斗屏垮塌、2人被困,秦皇湖落水、1人待援!”成都世运会开幕前,一场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增援实战演练在23分钟内,完成响应、研判、出动、救人等全部流程。演练中,各类救援装备在救援人员的精准操控下高效运转,特别是“应急鹰眼”无人机的首次探索应用,成为一大亮点。

成都世运会期间,投入赛事安全保障的“应急鹰眼”无人机24小时全天候待命,还可自主完成定时巡航、烟火监测报警、人车精准识别等巡查任务,与成都市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协同配合,构建起空地一体的应急矩阵。

近年来,成都应急局还积极鼓励企业安装“远程断电系统”等技防设施,实现电气安全、早期火情等实时监控与快速干预。以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为例,该街道已有400余家高风险企业安装了感应端头5000余个,5个生活小区装上了“飞线充电”预警装置,实时监测、预警风险,安全隐患风险在萌芽状态中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置,避免了各种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