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青 刘心科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解决滨州市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培养机制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培养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构建协同联动培养体系、优化培养内容与产业对接、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策略,创新培养机制,为滨州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滨州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存问题
(一)培养机制缺乏系统性与协同性
目前,全市缺乏专门针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与综合协调,部门间各自为战,协同效应不足。其中,教育部门的培养重点聚焦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术素养,未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导致学校传授的知识内容与工作实际需求不相适配。
(二)培养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在滨州市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新动能形成的过程中,对青年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全市青年人才培养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一方面对传统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量,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已发展为新兴产业的领域,尚未完成对应的人力资源配置,造成青年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缺口。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对青年人才的精神鼓励及职业发展规划支持不足,激励方式多集中于物质报酬,且青年人才实际获得的奖励相对匮乏,有时甚至不足应得份额,导致其创新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受挫。二是职称评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年轻人难以获得晋升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滨州长期发展的信心。
二、创新滨州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一)构建协同联动培养体系
滨州市要设立青年人才培养协调机构,整合教育、人社、科技等部门的资源,制定统一长效的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并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明确各部门职责。教育部门:负责完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社部门:负责搭建人才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搜集产业发展需求并反馈至教育部门,为其调整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企业主体:积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产业学院。企业可派出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传授行业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针对滨州市重点发展的高端铝业、精细化工等产业,可由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认知生产工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二)优化培养内容与产业对接
针对滨州市产业发展方向动态调整青年人才培养的内容。一是要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立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增加招生计划,提高师资配比,填补新兴产业人才缺口。二是要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传统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例如,在纺织专业建设中融入智能制造技术,使学生既能掌握传统纺织技术,又能运用智能设备管理纺织生产。三是建立产业需求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调研全市重点产业,实时掌握企业需求,据此调整完善教学大纲与培训课程;鼓励校企联合编写教案、特色教材,并将企业案例纳入其中;强化实践性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企业实战项目的机会。
(三)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方面,构建青年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上,除学历、论文等传统内容外,应进一步纳入工作实践能力、创新成果及业绩贡献等与实际发展紧密相关的维度;同时,需结合不同行业、岗位的特性设置差异化评价标准,如对科研人才侧重考察科研成果向生产生活领域的转化应用成效、对技能人才则重点评估实际工作完成质量及生产现场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保障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评价的流程、方法及结果实行全程监督,通过强化外部监督确保评价公开、公平、公正,进而提升评价结果的社会公信度。
另一方面,在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需同步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方面:优化激励方式,提高物质奖励权重,对在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人才予以重奖,以物质保障激发其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方面:定期开展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并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优秀青年人才的社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职业发展激励方面:为青年人才预留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与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限制,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有能力、敢担当、有业绩的青年人才能够及时晋升至合适岗位,实现个人与城市发展的双向赋能。
总之,滨州市通过构建协同联动培养体系、优化培养内容与产业对接、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举措,可有效破解青年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为青年人才成长赋能,进而为滨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持续动力。
该文入选:2025年度全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滨州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2025XTN03)
[作者单位:宋志青,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刘心科,滨州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