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国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齐绩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企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调节需求愈发显著。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作为国企内部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身心状态与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探究这一体系的功能价值及实践路径,对于助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员工与企业协同共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国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核心价值

1.支撑员工个体心理资本积累

心理资本是员工应对压力、提升工作效能的核心内在资源,涵盖希望、效能、韧性与乐观等关键要素。国有企业构建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通过情绪疏导、压力管理培训、心理测评等常态化心理支持服务,帮助职工识别自身心理状态、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及时提供心理干预,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工作状态。针对高强度岗位员工,定期开展心理沙龙活动,引导其充分表达内心感受、交流压力应对经验,可显著增强其心理韧性。同时,体系注重关注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为青年员工疏导职业发展焦虑,为老职工提供改革适应期的心理支持,全方位助力员工树立积极心理预期、提升自我效能感,为个人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心理基础。

2.提升国企组织运行效能

组织效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团队协作能力,而员工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工作行为与团队互动质量。国有企业构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能够营造尊重、关爱、包容的内部工作环境,有效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工作失误与人际冲突,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当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重视与关怀时,会显著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提升工作投入度。此外,体系还能有效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缺勤、离职现象,降低人员流动成本。相关数据显示,建立完善心理疏导体系的国有企业,员工离职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约15%,团队协作效率提升约20%。这充分体现了该体系对组织运行效能的正向推动作用,助力国企在改革进程中维持稳定的内部秩序与高效的执行能力。

3.深化国企特色文化建构

国有企业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关怀正是国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将“关怀员工”的价值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管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服务举措,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温度,进而强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建设国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实践路径

1.构建分层分类服务机制

国有企业员工群体庞大,在岗位特性、年龄构成、工作强度以及心理诉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分层分类服务体系十分必要。针对管理岗位的员工,其面临的主要压力来自决策责任、团队管理与业绩目标,需重点提供决策压力疏导与团队管理心理技巧培训,帮助其在履行管理职责的同时有效平衡心理负担;针对技术岗位员工,创新突破的不确定性与技术更新的紧迫性易引发焦虑,需聚焦创新焦虑疏导与职业技能提升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助力其缓解技术攻坚压力、保持创新活力;针对一线操作岗位员工,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体力消耗较大,需侧重工作安全心理引导与体力劳累后的情绪调适,通过安全心理教育与放松训练,保障其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与心理稳定。

2.整合内外专业资源

体系的专业程度直接决定服务的实际成效,这就要求企业打破内部资源局限,积极整合内外部专业力量,形成优势互补的服务合力。在内部层面:优先选拔具备心理学基础、沟通能力强的员工,邀请专业机构对其开展系统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组建一支兼具企业归属感与专业素养的内部心理辅导队伍,承担日常心理知识普及、员工初步情绪安抚、心理健康活动组织等工作;将心理疏导工作正式纳入人力资源部门核心职责范畴,建立与工会、党群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与协作流程,形成“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工会具体组织落实+党群部门宣传引导推广”的内部工作格局。在外部层面:主动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高校心理学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外部专家入驻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专题讲座等服务,并依托专业力量搭建科学规范的员工心理测评体系,实现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动态监测;通过采购专业的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为员工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热线咨询、一对一面对面专业咨询、家庭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支持,确保员工在需要时能及时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帮助。

3.嵌入日常管理场景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若脱离员工日常工作场景,仅作为独立的“附加项目”存在,极易沦为形式化举措,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因此,需将其有机融入招聘、培训等日常管理的关键环节,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在招聘环节:除传统的专业能力评估外,增加心理测评维度,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工具,重点关注应聘者的心理韧性、情绪稳定性、抗压能力等素养,确保应聘者的心理特质与岗位要求、企业的文化氛围相匹配,从招聘源头降低后续员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在培训环节: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纳入新员工入职培训与老员工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案例,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多样化方式,帮助员工全面提升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掌握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基本自我疏导方法,提升员工的心理自助能力。

国有企业建设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不仅是支持员工积累心理资本的重要依托,还是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能、深化特色企业文化的关键举措。通过落实分层分类服务机制、整合内外专业资源、嵌入日常管理场景等实践路径,可推动体系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变、从“单一服务”向“系统建设”升级。国有企业应持续关注员工心理需求变化,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优化体系设计,以人文关怀凝聚员工力量,以心理疏导化解发展阻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枢纽环线铁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