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杰
作为护士工作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医院护工在医疗领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
近年来,医院护工职位逐渐出现边缘化趋势,这与社会对其尊重不足、权益保障薄弱、劳动强度大、缺乏专业培训密切相关,进而影响了护工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专业方法,为医疗机构、患者等提供系统服务的职业活动,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护工群体,能够通过有效“赋能”激发护工的内生动力,显著提升医院护工的工作效能。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定期为医院护工开展“职业反馈工作”。医院可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医院护士分享对“护工”岗位的需求与看法,让护工在正面反馈中获得价值认同与职业自豪感,进而培育职业热爱。与此同时,建立定向服务于医院护工的心灵驿站,倾听护工的情绪表达与意见诉求,帮助其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缓解职业倦怠。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联合感染控制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护工技能培训活动,助力医院护工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培训内容需涵盖规范化照护技能、基础医学常识、感染预防知识、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医院护工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使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患者服务,在日常工作中频繁获得正向反馈。
医院护工职位边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角色身份不够突出。对此,可通过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召开线下沟通会议等方式,促进护工与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正式沟通,让护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医院团队的重要一员,并非孤立存在。
一方面,应选出具备责任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医院护工担任护工组长,发挥同伴支持效应,通过分享工作经验、协助解决实际问题,带动群体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可筛选工作积极分子担任护工“教育员”,带领护工群体实现职业成长,同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护工主动学习与提升;营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推动护工群体从被动的赋能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自我赋能者。
医院护工是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角色,针对当前护工群体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可,在医务社会工作的赋能支持下提升工作积极性。同时,赋能医院护工工作效能提升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深入基层开展长期投入并持续优化,从医院管理层重视、资源配置优化、行业标准完善等层面协同发力,为护工的职业化发展提供行业支持与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