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要注重整体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单晶 任思奇

31.png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也作出了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指示。

川藏铁路是我国现代化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突出特征的标志性工程,是紧密团结川藏铁路沿线各族人民的牢固纽带。在川藏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保护红色资源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推进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整体性保护利用,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遵循,也是对《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落实,也符合《〈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办法》中相关具体措施的要求。同时,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的集中表达,具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对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整体性的关注

川藏铁路作为交通干线,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使沿线地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起联系更便捷、关联更紧密、相互影响更深刻的整体关系。

首先,要关注川藏铁路与沿线丰富红色资源之间的整体关系。其一,川藏铁路建设提高了沿线红色资源的关联度。沿线在中文中意指靠近铁路、航线之处,揭示了一种基于人造设施而形成的地理区位共性。川藏铁路的修建,使靠近它的红色资源之间基于这条铁路干线形成了新的共性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原本就存在的历史的、地缘的、政策的关联,更可能实现系统性整合。其二,川藏铁路建设提升了沿线红色资源的可及性。历史原因决定了四川的红色资源多在位置偏远、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处,川藏铁路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人们抵达这些区域的难度与成本,使之更为可及,提升了整体保护利用的可能性。其三,川藏铁路本身与沿线红色资源之间形成了整体。即当川藏铁路将沿线红色资源串联在一起时,其本身也融入其中,成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在对沿线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统筹规划中,已无法将其割裂开来进行思考与设计。

其次,要关注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整体关系。其一,川藏铁路沿线有相当数量的红色资源具有民族特色。原本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历史进程,成为红色资源,具有双重属性。例如刻有红色标语的各族特色建筑、石壁石碑等,从整体上看具有独特的价值。其二,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多与民族团结有关。留存于川藏铁路途经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红色资源,有不少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互相帮助的历史见证。例如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诸多足迹、川藏公路修建过程中形成的两路精神等。其三,川藏铁路本身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能够与各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民族地区的交通建设往往得到群众形式多样的支持乃至赞颂。如两路建设、青藏铁路建设等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都已融入了沿线民族文化并在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中呈现,川藏铁路建设也有此可能。

再次,要关注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与其他国家重要规划之间的整体关系。其一,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度契合。特别是雅安至甘孜段沿线分布的红色资源,大多与红军长征时期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其二,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密切相关。川藏铁路在四川境内跨越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是长江上游或其主要支流,是长江水系的重要部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沿线红色资源分布较多区域。其三,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相互交织。例如川藏铁路重要节点雅安,既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起点地,红色、绿色资源独特结合形成整体。

二、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整体性保护利用的路径

首先,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在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方面,可考虑以下措施。一是要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并做好宣传阐释。在深化对川藏铁路沿线各红色资源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认定的红色资源开展更加详细的史实考证,同时阐明各个资源在时间、空间、事件、人物、精神、意义、价值等方面的紧密联系,进而凸显其整体性。二是要形成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专题名录。在已发布的《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名录》基础上,遴选出位于川藏铁路沿线辐射范围内的红色资源,同时加快对沿线未被纳入第一批名录的红色资源进行核定,研究增补纳入第二批名录及专题名录。三是要建立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统筹协调。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应考虑包括沿线不同地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指导单位和使用单位,并根据需要邀请川藏铁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营运等单位列席会议。四是要推动川藏铁路红色资源数字化工程。川藏铁路沿线自然灾害相对频发,统一的数字化转存既能规避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实现红色文物永久保存,又有利于红色资源的系统性梳理。

其次,利用是保护的升华,在川藏铁路沿线红色资源的整体性利用方面,可以考虑以下措施。一是持续挖掘沿线各民族文化与红色资源在差异性中包含的具有统一性的历史与内涵,并在利用工作中,打好民族要素与红色要素深度结合的基础,为川藏铁路沿线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助力。二是打造川藏铁路一线三园红配绿旅游线路。一线三园即指以川藏铁路串起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大熊猫国家文化公园,形成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同时可用乘车、游览一卡通等配套形式提供优惠便利,实现游览无缝衔接、研学深度融合。三是推出红色文化体验专列。该专列可在多方面与普通班列形成区别。例如仅停靠红色站点,列车涂装与内饰凸显红色文化要素;在红色资源数字化基础上于车内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超高清影像、新型算法、渲染引擎、物理引擎等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建成移动红色博物馆、移动红色文化展览馆;推出具有独立IP川藏铁路+红色资源系列文创产品等。四是促进红色资源利用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可在川藏铁路及站点建设中,同时配套升级改造站点与景点间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接待能力;鼓励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护、讲解、志愿服务等工作,经营配套服务行业,共享发展红利;探索川藏铁路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发展路径,实现站产”“站商”“站城深度融合,使沿线各地区产业发展壮大。

(李单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任思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藏铁路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23XDJ01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