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一
在现阶段,事业单位正处于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是提升单位凝聚力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方向的把控与效能发挥离不开思政工作的引领。思政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能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引导、价值支撑与精神动力;与此同时,文化建设也为思政工作搭建了实践载体、拓展了传播场景。可见,二者融合是事业单位履行公益职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其融合的价值意义与优化策略,旨在为事业单位破解发展中的思想共识难题、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可行路径,助力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社会。
一、思政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融合的多维价值意蕴
1.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政治根基
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文化建设必须坚守正确政治导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这一导向不偏离的关键支撑,它通过系统阐释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主张,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全面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单位文化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在文化理念提炼、精神内涵塑造等具体环节,进一步夯实文化建设的政治基础,确保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
2.凝聚价值共识,塑造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事业单位内部岗位有别、职能分工不同,易导致员工在价值认知与职业追求上出现多元倾向。而文化建设的关键目标之一,便是构建统一的精神内核。思政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理论阐释、典型示范、情感沟通等方式,将个人价值与单位使命、社会价值紧密联结,消解价值认知分歧。在员工职业精神培育中,思政工作可通过解读行业使命、弘扬奉献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提升单位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减少因价值差异引发的内部协作阻碍。
二、思政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融合的实践优化路径
1.构建协同机制,完善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
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工作叠加,而是需要依托完善的制度机制,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碎片化问题。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组织架构与工作实际,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思政部门与文化建设部门协同推进、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以正式文件明确各部门在融合工作中的职责边界、协作流程与考核标准。具体而言,党委需从单位发展全局出发,统筹融合工作的整体方向与总体部署;思政部门负责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撑、开展思想引领活动;文化建设部门则聚焦融合载体设计、文化活动组织等,推动融合工作落地见效;各业务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将融合要求融入日常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2.创新载体形式,丰富融合的传播实践场景
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讲座、文件学习为主,文化传播也常局限于宣传栏、内部刊物等形式,这类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易陷入“灌输式”困境,难以激发员工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与情感共鸣。要改变这一现状,需紧密结合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与员工学习需求、兴趣特点,创新传播载体,增强二者融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事业单位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多元化融合载体:线上搭建“思政+文化”数字化平台,开设“理论小课堂”“文化故事汇”等专栏,以短视频、漫画等形式阐释思政理论与文化理念,方便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下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在单位走廊、会议室设置“思政文化墙”,展示行业先进人物事迹与红色文化标语,同时定期举办“文化交流会”“情景式党课”等活动,让员工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思政与文化的融合。
3.强化队伍协同,打造融合的专业实施团队
执行团队的专业水平与协作能力,直接决定着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融合的深度、广度与成效,是推动融合工作持续开展的核心力量。事业单位需打破思政工作者与文化建设工作者之间的“专业壁垒”“部门隔阂”,构建具备思政理论素养、文化策划能力、活动组织经验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专业团队。一方面,加强队伍系统培训,通过开设“思政与文化”专项研习班、邀请专家授课、推行跨部门轮岗锻炼、开展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等方式,推动思政工作者掌握文化方案策划、活动组织、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同时提升文化建设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思想引导能力与政治敏锐性;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多元专业人才,邀请行业内的杰出代表、高校相关专业的学者、文化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担任“融合指导顾问”,结合单位实际发展需求与行业特点,为融合工作提供专业建议与精准指导,提升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
总之,思政工作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既是强化单位政治属性、坚守公益服务初心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单位文化软实力、破解发展瓶颈、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对事业单位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价值意义来看,二者融合能筑牢文化建设的政治根基、塑造精神内核;从实践路径而言,需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创新载体形式、强化队伍协同,为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场景支撑与人才基础,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在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市奥林匹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