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军
在当下的创新创业热潮中,工程师和科学家逐渐成为资本与市场关注的焦点。他们是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的两股重要力量。然而,两者之间的路径差异、风险承受方式,以及与资本的互动逻辑,始终是行业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近期的一次行业分享中,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剖析与思考。
作为长期深耕风险投资领域的资深人士,基于大量案例积累,同时结合产业链条与资本架构的深层逻辑,笔者将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创业差异,特别从科技成果如何在当代中国实现高效转化的视角进行分析,为当下政策制定者、投资机构以及创业者群体提供参考。
路径分野:
解决问题与探索未知
当前环境,工程师与科学家创业的最大差异,源自其驱动力的不同。工程师往往以“解决问题”为起点,他们的创业动因多源于产业痛点,比如能耗过高、效率不足等。通过优化现有技术,工程师团队能够快速提出市场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并以执行力见长。
相比之下,科学家的出发点更多是“探索未知”。他们往往因基础研究中的突破而萌生创业念头,希望实现从原理到应用的根本性转变。这使得科学家创业常常带有浓厚的探索性与不确定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结:“工程师更像修路工,擅长在已知的路径上快速铺路;科学家则像探险者,不断开辟新的大陆。”
在思维方式上,工程师强调结构化与迭代速度,以贴近市场;科学家则习惯从“为什么”出发,能够忍受长期的不确定性。两者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在资源配置、市场沟通、风险承担方面的不同轨迹。
风险格局:短板与互补
在风险管理层面,需要特别强调“优势互补”的重要性。从行业来看,单一背景的创业团队风险极高。纯工程师团队可能缺乏前瞻性,容易被新技术快速替代;而纯科学家团队则可能因“技术无法落地”而在市场折戟。
因此,在科学家主导的项目中,必须尽早引入工程师,帮助评估产业化路径;而在工程师主导的项目中,则应引入科学家,以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这种互补,不仅能降低失败率,还能推动技术从概念走向应用。
例如SpaceX的成功并非源于单一力量,而是马斯克的工程执行力与科学家团队的理论支撑的结合。正是这种“科学+工程”的双轮驱动,才让航天事业突破了传统壁垒。
资本节奏:
快资本与慢资本的分野
资本的匹配,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另一关键。在以往项目中,工程师型创业通常需要“快资本”,比如具备制造和渠道资源的产业资本。这类资本要求快速验证,追求短周期回报。而科学家型创业则需要“慢资本”,如政府引导基金、高校成果转化基金或专注硬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这类资金具备耐心和专业理解力,能够支持长期研发和高不确定性的探索。
如果资本节奏错配,结果往往是项目在成长早期就夭折,或错失市场最佳窗口。因此,特别提醒创业者与投资人,资本与路径的契合度,往往比资金规模更关键。资本要懂得技术发展的周期属性,也要学会和创业团队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
阶段逻辑:
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接力
从创业路径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阶段的接力过程。在技术探索期,科学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基础研究推动理论突破,而工程师则提供必要的工程化约束。此时,政府基金和科研支持成为关键资源。
进入中试验证期后,工程师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工艺优化和验证量产的可行性。科学家则继续在背后解决放大生产中的科学难题,确保技术在实践中能够稳定落地。在这一阶段,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中试平台的支持显得尤为关键。
当企业进入市场推广期,工程师则需要统筹供应链和成本控制,确保产品能够规模化进入市场。科学家则为后续的产品迭代提供升级方向,推动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技术优势。这一阶段,渠道资源和产业资本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快速打开市场。
双轮驱动:真正的成功之道
因此,“工程师更容易成功还是科学家更容易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两类角色的深度融合。科学家的原创突破,让创新能够“飞得更高”,完成“从0到1”的跨越;工程师的执行力,则让成果“落得更稳”,加速“从1到100”的扩张。
总结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单线条的奔跑,而是双轮驱动的舞蹈。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创业者,才是真正能够走得远的人。”
背后的启示
差异化的路径折射出中国科技创业的现实逻辑。工程师和科学家,代表了两种互补的创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团队结构、资本节奏和治理架构的综合考量。创业的成败,不取决于身份标签,而取决于跨界融合与长期协作。
在当下硬科技创业备受资本追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种冷静而系统的思考框架。这不仅有助于创业者自我定位,也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参考,避免盲目逐热,真正推动科技创新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从实验室到市场,从“0到1”到“1到100”,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场复杂的接力赛。因此,唯有打破角色壁垒,科学与工程、资本与产业、探索与执行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绘制出未来科技创业的壮阔蓝图。
(作者系“北创投”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