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
在经济动能转换的时代浪潮中,总有一些先行者能敏锐洞察先机,以非凡魄力完成自我迭代与战略转型。中和元良董事长周龙环,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实业家到投资人的转型,而支撑这场转型的,正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敏锐洞察和耐心务实。
以敏锐洞察穿越周期
最初,周龙环创立了一家主营钢材的贸易批发公司,他凡事亲力亲为,经常会在钢厂车间观察轧钢工艺,并总结出了钢材库存周转天数与市场价格波动的强相关性,这段经历帮助他形成了“从微观业务倒推宏观商业趋势”的商业视角。这一视角帮助周龙环在如今的投资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机会,调整发展方向。
贸易批发公司的经历让周龙环认识到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卖货赚差价是生存,但想真正取得突破,得抓住时代需要的“大生意”。他保持着对其他商业机会的观察,以前瞻性的投资布局和务实的经营作风,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实业和资金基础。随着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大,周龙环通过收购投资公司的方式,创立了北京中和元良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从实业家转型为投资人。经过五年的发展,公司组建了30多人的专业团队,累计投资了30多个项目,管理的基金规模突破50亿元。2024年被投企业总营收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超万人。
2021年,进入事业新阶段的周龙环察觉到:部分传统产业增长明显乏力,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而另一方面,他通过调研发现许多硬科技领域的公司,如半导体、新能源设备、AI工业等,往往沉心于技术研发却疏于市场开发及管理,急需既有产业理解又能长期陪伴的资本支持。但这些行业又存在“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与资本的“短平快”诉求相悖。他坚信:“投资不是赚快钱的游戏,而是用资本为技术赋能,用耐心为创新护航。我们应该专注硬科技领域投资,要成为给技术找市场、给市场找技术的桥梁。就算硬科技短期无法盈利,但投资不仅是赚钱做生意,更要帮助国家推动从应用模式创新到底层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于是,他说服团队转型,开始聚焦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硬科技赛道。
长期主义者的坚守与务实
跨界投资并非易事,尤其是进入技术壁垒高耸的硬科技领域。周龙环深知其中的难处,而他的应对策略也充满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极致务实。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新建光伏发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市场化发展。周龙环亲自带队研究光伏产业链,收集各地政府对光伏发电的政策及实际落地中的痛点、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以技术壁垒和国产替代潜力为双重筛选依据,分析未来短期、长期的投资回报率,最终投资了国内最大的绿色能源电站开发建设公司之一——山海新能。
周龙环带领的团队为山海新能提供覆盖全周期的战略协同、资源对接等支持,推动被投企业快速成长。被投企业山海新能总经理陈惊涛评价他:“周总不仅是投资人,更是最好的产业合伙人。”山海新能重点突破工商业场景,与多种类型资金方合作项目,加快项目周转周期提高利润率。在产业拓展上,2023年周龙环带领团队协助山海新能对上市公司海默科技进行收并购;山海新能又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成为一家上市企业的控股股东。2024年,山海新能资产持有价值及全周期电费与转让收入超过30亿元,带动就业上千人。
他的合伙人王兆金说:“周龙环有博士的理论深度,又有创业者的接地气。当初我们在技术路线上发生争执时,他带着团队蹲在车间半个月,用数据说服了我们,这种‘死磕’精神比钱更珍贵。”2024年,在决策千寻位置投资项目时,周龙环团队遇到了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该项目在估值、技术产业化落地等方面存在争议,团队内仅有部分合伙人看好。面对分歧,周龙环亲自带队,主导建立了“技术—市场—团队”三维尽调模型,奔赴多地进行了极为扎实的项目评估。他联合数位顶尖行业专家,深入剖析该公司的技术路线图与研发进度;带队走访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十余家潜在客户与合作伙伴,从市场端实地求证该产品的真实需求、应用痛点及商业化推广可能性;甚至还分析了该项目团队的技术执着度、抗压能力等。最终投委会得出结论:该项目具备高科技技术壁垒,未来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长期价值显著。
跨界者的远见与回响
如今,由周龙环领导的中和元良基金管理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并陆续获得犀牛财经“GPLP最具创新投资机构TOP10”,投资家网“年度成长型投资机构TOP20”,钛媒体创投家“年度先锋榜募资先锋私募投资机构 TOP10”等多个行业荣誉。他带领着团队投资了小度智能音箱、元年科技、长河信息、千寻位置、银河航天、山海新能等近30个细分硬科技行业龙头企业。周龙环希望在未来5年内能够推动5家被投企业上市,培育出5家全国硬科技行业的领先企业,同时将公司基金管理规模提升至100亿元。
周龙环还积极探索与多地政府的合作,包括大同市经开区、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正定县等,共同组建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立足地方产业经济,切实助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升级,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国防军工等硬科技,为区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强大而坚实的资本支撑和后盾。
周龙环相信:“硬科技没有风口,只有爬山的人。”关于未来,他表示会继续推动“技术-产品-资本”深度融合的方案,为硬科技企业注入不可或缺、懂产品的耐心资本,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他们不仅是在为硬科技赋能,更是在帮助中国科技产业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