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煤海间的奉献岁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关天祥

在岁月的长河里,一位临近退休的煤矿新闻宣传“老将”,恰似一部满载故事的巨著,每一页都镌刻着煤海岁月的独特印记,散发着墨香与矿尘交织的别样韵味。

初次与他相遇,是在三十年前的矿灯房。彼时,他背着一个磨得锃亮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一台凤凰205B相机。“新来的吧?跟我下井瞅瞅。”他一说话,那带着矿上特有沙哑的嗓音,仿佛风箱在喉咙里拐了个弯。

煤矿新闻宣传工作,远非敲敲键盘这般轻松。他常讲,要写出好稿子,就像下水必须两腿沾泥一样,自己浑身沾满煤尘才行,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就轻飘飘没分量。笔杆子只有插进煤堆,文章才有劲道。凌晨5点的井口,他必定在更衣室等候,工人们下井前都在此换衣,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汗味和机油味,而他总能在这嘈杂中敏锐捕捉各种故事。有一次,我见他本子写着“老王的安全帽内衬缝了三层布”,好奇地询问,他说:“这就是细节,井下风大,老王有老寒头,把这写进文章,人物形象就鲜活了。”这些细节让他的通讯稿满是温情。

除了深入一线和敏锐捕捉细节,他还有一个多年坚持的习惯,那便是剪报。他办公室剪报堆积如山。三十多年,宣传工具不断更新,可他剪报的习惯从未变过。“领导讲话”“人物通讯”“新华社山东分社稿件集锦”等剪报一本又一本。

他不仅对剪报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更是秉持着严谨到近乎“轴”的态度。他的“轴”也是出了名的。一次写安全生产报道,通讯员初稿写“全年零事故”,他拿着稿件去有关部门核实,发现有次轻微磕碰没记录,就硬是压下稿子,等核实清楚才发布。“笔杆子虽轻,责任却重啊。”他总强调,“咱写的每个字,都得对得起矿工兄弟的血汗,容不得半点虚假。”

光阴荏苒,如今,他不再年轻,头发所剩无几,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前额的发际线,如同退潮后的海岸,大幅后移,留下大片光秃秃的裸露。从侧面瞧去,头皮在稀疏头发的缝隙间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每次抬手梳理头发,他都格外小心,似要遮掩稀少,眼神偶尔闪过无奈,似在感慨岁月对头发的“掠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矿山爱得深沉。”如今,退休在即,在他眼神里,既有对往昔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他常在矿区小道漫步,看着工作三十多年的地方,感慨万分。他感恩时代,感恩矿山,留恋矿山一草一木。他常与年轻新闻宣传工作者分享经验,告诉他们,煤矿新闻宣传不仅是记录当下,更是传承历史,要用心感受煤矿的每一次脉动,用爱书写煤矿人的故事。

在他即将告别奉献一生的煤海时,留下的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更是对煤矿新闻宣传工作的赤诚精神。他犹如晚霞满天,虽将隐于天际,却把最后余晖慷慨洒在这片他深爱的煤海大地,为后来者照亮前行之路。而那些被他记录的故事,如璀璨星辰,在煤矿发展的浩瀚星空中,永放独特光芒。他就是山东田陈煤矿的魏忠富,一位一生扎根矿山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