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树冠羞避”的智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2 3“树冠羞避”的智慧.jpg

■ 梁晶晶

周末和朋友郊游,无意间闯入一片茂密的构树林。仰头望去,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一棵构树的树冠都彼此错开,形成一道道天然的缝隙,阳光透过这些缝隙洒落,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朋友说,这是植物界的“树冠羞避”现象——树木为了更好地生长,会自然地与邻近的树木保持距离,互不遮挡。

我站在林间,听着风穿过树隙的声音,忽然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这不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太近了,枝叶会相互纠缠;太远了,又会失去生命的温度。唯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是最舒适的状态。

上小学时,我随父母住在学校的家属院,邻里之间的关系就像这些树冠。清晨,张老师家的油条香会顺着窗缝飘进来,李老师收音机里的评书声也会穿墙而过。大人们碰面总有说不完的话,熟络得像家人,却从不会未经允许贸然推开对方的家门。大家心照不宣地保持着默契:见面时笑着打招呼,需要帮忙时二话不说伸出援手,也懂得给对方留足私人空间。

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现在想来格外美好。就像屋檐下比邻而居的燕子,各自筑巢,呢喃可闻,却从不互相打扰。不像现在,社交媒体模糊了人与人的距离,我们在虚拟世界里看似亲密无间,心底却常常涌起孤独。

朋友说,她最怀念大学宿舍生活。四个天南海北、性格迥异的女孩同住一室,白天各自忙碌,晚上围坐在一起,温书、聊天。即便关系再好,每个人也都保留着自己的小天地,有人在床头挂着布帘,有人用书架隔出私密空间。这种刻意保持的距离,反而让她们的友谊历久弥新。

树冠羞避的智慧,在于懂得克制与退让。树木深知,过度的侵占不仅无法获得更多阳光,反而会伤害彼此。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太炽烈的爱、太迫切的关心,有时反而会成为负担。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就会变成令人窒息的束缚;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缺乏边界感,就会让友情悄然变质。但保持距离并不意味着冷漠。恰恰相反,适当的留白反而能让关系更加鲜活。如同国画中的留白,看似空无一物,实则蕴含无限意境。人与人之间的沉默、等待与理解,这些“空白”时刻,往往比言语更能传递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患上了“亲密焦虑症”。害怕被遗忘,害怕不被需要,于是拼命缩短与他人的距离。社交软件上的点赞与评论,看似热闹,却常常让人感到空虚。我们忘了,真正的情感连接,不在于形式上的紧密,而在于心灵的默契。

就像那些树冠,虽然保持着距离,根系却在地下紧紧相连。真正的友情和亲情亦是如此,不必时刻黏在一起,却在心底为对方留着最温暖的位置。当风雨来临时,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其实早已在看不见的地方互相支撑。

离开构树林时,夕阳正透过树隙洒下最后一抹余晖,错落有致的树冠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轮廓。

树木因懂得“羞避”,才能在留白处愈发舒展地生长。而人生这场关于距离的修行,亦藏着留白的智慧。于亲疏之间找寻平衡,在进退之际把握尺度,关系方能如树木般自在生长。就像那些构树,各自舒展枝叶,风过时,交错的光影便是最默契的应答——留白之处,自有丰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