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晨序
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以工人阶级解放为目标,揭示劳动价值本质,强调维护工人权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主张通过阶级联合实现社会公平,为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根基与实践方向。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与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在新时代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背景下,重温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的核心要义,结合当代产业发展实际,为产业工人探寻与时俱进的发展路径,不仅是对思想理论的传承, 也是全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现实需求。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技能提升新体系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着重强调劳动者应摆脱单一技能束缚,从而实现能力的多元拓展。当代产业工人发展需以此为指引,打破传统技能培训的局限。一方面,现阶段应全面推动“校企政”三方协同培训,工会联合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升级需求设置课程,如针对智能制造开设工业机器人操作、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专项班,政府给予培训补贴,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形成“学习—实践—就业”闭环;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创新模式,搭建线上技能学习平台,整合行业专家授课、案例解析等资源,允许工人根据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将技能等级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激发工人主动提升技能的积极性,让“全面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以“劳动价值认同”为导向,打造权益保障新机制
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强调维护工人劳动权益,认为合理的权益保障是激发劳动热情的基础。如今,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增多、劳动争议类型更新的现状,需创新权益保障机制。具体来讲,其一,应建构一个优质的“数字化维权平台”,工会开发线上维权小程序,工人可一键提交工资拖欠、工伤认定等诉求,平台自动对接劳动国家监察委员会部门与企业,实现诉求响应“当日受理、三日反馈”;其二,应全面推动“民主管理实质化”,在企业设立“工人议事会”,允许工人代表参与生产决策、薪酬制度制定等环节,尤其针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明确工人在技术革新中的成果分享权,让工人从“劳动参与者”转变为“发展受益者”,增强劳动价值认同感。
三、以“阶级联合力量”为支撑,搭建协同发展新平台
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强调工人阶级联合的重要性,认为团结协作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鉴于此,当代产业工人发展应当彻底打破行业、地域壁垒,构建协同发展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应成立“跨区域产业工人联盟”,整合不同地区同行业工人资源,开展技能交流、经验共享活动,如组织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工人开展“智能生产技能比武”,促进区域间技术互补;另一方面,应推动“新老工人传帮带”机制升级,不仅传承传统技艺,更鼓励老工人分享职业规划经验,新工人传授数字技术应用技巧,让新老工人能够形成一种创新化的“双向赋能”。同时,各级工会在新时期也需要积极牵头建立产业工人数据库,为企业精准匹配技能人才,为工人提供就业推荐服务,让联合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传承马克思主义工运理论,并非简单复刻过往路径,而是要立足当代产业发展需求,从“人的发展”“权益保障”“联合协作”三个维度创新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让产业工人在时代变革中找准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制造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吉林省工会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