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蓉蓉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融合发展已成为区域文化资源价值再创造的重要方式。通过创意设计、产业资源与数字科技的有机结合,可实现从单一产品展示到多维度体验的升级,促进陶瓷文旅融合模式创新,为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
一、融合陶瓷创意设计,构建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
陶瓷文化创意设计是文旅融合的产物,它已不限于简单的展品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理念再创造和空间体验再创造,让参观者置身于一个可以参与和交互的沉浸式文化场景之中。在创新实践方面,陶瓷创意设计团队先以陶瓷艺术文化符号和工艺美学为依据,对各个历史时期和技艺流派核心要素进行了梳理,并将其转译成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视觉语言,如色釉层次、纹饰符号及造型比例等。随后,将“情境叙事”设计理念植入景区空间规划,如通过互动展厅、开放式工坊及陶艺剧场等场景,对传统陶瓷生产中的火候控制、拉坯成型、雕刻镂空等环节,采用动态影像、全息投影与实物体验三维结合的形式呈现。具体运作时,旅游者可以借助精心设计的“身临其境体验环节”,从被动参观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手工陶艺互动区感受拉坯生产过程,或通过感应设备触发声光特效,模拟古代陶瓷烧造时窑火的高温环境与气氛。整个流程将陶瓷艺术的美学意蕴与工艺细节高度可视化、可感知化,增强了文化传播的直观性与互动性。同时,设计团队还配套研发了陶瓷主题故事线。例如,在空间叙事中穿插历史名窑典故与地方传说,并借助AR导览设备向参观者展示陶瓷文化的跨时空演进轨迹。
二、整合产业链资源,打造工坊式陶旅共营发展
工坊式陶旅共营模式作为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途径,核心是要突破传统单一展示或者营销的模式,以资源整合和协同共建为抓手,打造“生产—陈列—体验—消费”一体化产业生态。在实践中,陶瓷企业、旅游运营商、设计团队及相关服务商以共建产业联盟为载体,对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制造工艺及营销渠道全链条进行资源整合。在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工坊+展区+市集”的综合布局,将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融入旅游场景,让游客在旅行中直接体验陶瓷的制作过程与文化沉淀。产业联盟在具体实施中,先通过设计统一的“工坊标准化运营体系”,明确工艺环节的开放度、安全措施及游客参与深度。例如,将工坊内部分操作区设为透明玻璃分隔空间,方便参观者近距离观赏陶瓷匠人拉坯、配釉、雕刻镂空的完整过程;同时,在游客体验区引入分层参与机制:新手可体验陶土塑形、釉料绘制等基础环节,高阶参与者则能在专业人员引导下进行高温烧制、釉彩调和等复杂操作。产业联盟还应定期组织陶瓷技艺交流会,邀请匠人分享经验,既提升工坊专业度,又丰富旅游内容。
三、注入数字科技动力,升级网络化陶瓷文旅融合
受数字经济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进程不断打破物理空间局限。数字科技的融入为文旅产业造就了崭新的交互模式与传播格局——借助数字化建模、VR、AR、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指引等技术,陶瓷文化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并实现网络化拓展。设计团队通过高精度3D扫描技术与数字建模手段,在虚拟空间实现经典陶瓷工艺、器型及纹饰的高度保真再现,创建线上“数字陶瓷馆”。游客无需抵达实地,即可通过移动端或VR设备进入虚拟空间,在多维可视化交互中探寻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工艺细节;景区则实现线下体验与线上内容的互联互通,通过AR导航装置为游客提供实时导览资讯——涵盖陶瓷历史、制作流程或互动项目等,达成数字内容与实际场景的深度结合。同时,运营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实时获取游客兴趣偏好、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行为数据,进而优化旅游资源分配与内容规划:通过动态调节互动装置的布局及任务设定,契合不同群体的文化诉求,如针对亲子家庭增加陶艺亲子协作项目,提升用户体验的个性化与精准度。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是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又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沉浸式设计营造多感官文化体验、借助工坊式共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利用数字科技赋能跨界互动等措施,可有效增强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这种模式探索对区域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提供了可行路径,尤其能为类似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提供参考范式。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陶瓷文旅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拓展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镇企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