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乡村振兴中农村民生建设的转型实践探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德涛


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我国城乡发展实际,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为核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农村民生建设从基础保障向全面发展升级。这一转型实践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乡村场域的具体深化。

一、民生导向——乡村振兴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演进

乡村振兴的民生导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它以乡村为载体,将农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纳入统一发展框架,突破传统城乡二元思维,探索出城乡融合的民生改善路径。

从实践脉络看,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始终围绕农民核心需求逐步升级。具体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以生产关系调整释放农村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期,逐步建立农村医保、低保等制度,应对养老、医疗等民生风险;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则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推动农村民生从保基本提质量跨越,体现了民生建设从单一领域突破到多维度协同的演进逻辑。

二、民生实践——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与驱动机制

各地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具体支撑,这些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产业与收入提升——夯实民生物质基础

浙江淳安大下姜联合体通过股权合作+产业联动模式,整合25个行政村的土地、生态等资源,发展民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2023年带动联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超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合作前增长28%,直接破解了小农户分散经营增收难的问题。

(二)公共服务优化——缩小城乡民生差距

在医疗领域,杭州临安建立城市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通过远程会诊、专家下沉,使山区居民常见病首诊在乡镇的比例从2018年的62%提升至2023年的81%,破解看病远、看病贵;在教育领域,贵州安顺经开区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将城市优质课程同步至乡村学校,2022—2023学年乡村学生升学率较平台使用前提高15个百分点,缓解教育资源不均问题。

(三)保障机制创新——强化民生兜底与发展动能

在金融支持方面,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居民医疗和养老需求,推出惠民保系列产品,为参保群众提供医疗费用报销、特定药品保障等服务,有效减轻了居民的看病压力,让中低收入群体也能享受到普惠性医疗保障;在数字治理方面,重庆通过乡村治理数字平台实时收集民生诉求,2023年响应时效从平均3天缩短至12小时,解决率提升至92%,增强农民参与感。

这些实践的核心逻辑体现为以问题导向精准匹配需求、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源、以技术赋能提升效率,形成需求资源技术的闭环,为民生改善提供可持续动力。

三、民生升级——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民生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需针对性突破。

(一)突出问题——有没有好不好的短板

在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3年,全国仍有31%的行政村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部分偏远地区饮水安全保障不稳定;在人才支撑方面,农业科技人才密度仅为城市的1/6,乡村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20%,制约服务质量;在保障水平方面,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差距达15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低于城市12个百分点,影响民生获得感。

(二)升级路径——构建民生与振兴的协同机制

1.梯度化政策推进

短期来看,实现县域内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全覆盖,2025年前消除大病必须去城市的困境;中期而言,通过返乡人才住房补贴+创业贷款贴息政策,吸引农业科技、教育医疗人才,力争2026年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口缩减50%;长期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城乡社保缴费基数、报销比例基本统一,筑牢共同富裕底线。

2.强化农民主体性

推广江苏南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要求产业项目需带动农户增收占比不低于30%方可获得政策扶持;探索民生服务券制度,农民可自主选择教育、医疗服务机构,避免政府包办导致的供需错位。

3.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借鉴浙江两山银行经验,将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收益;建立生态改善民生获益考核体系,将农民生态收入占比纳入地方政绩评价,推动绿色发展转化为民生福祉。

乡村振兴的民生实践,本质是通过系统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民从生存型保障发展型权益跨越。它既以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如福建宁德山海协作带动农民年增收超8%),又通过补齐农村短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均衡支撑,更以城乡融合的制度设计,彰显民生建设的整体性与可持续性。未来,各地需始终推进民生建设,在产业、服务、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让乡村振兴真正成为惠及亿万农民的民生工程。

[该文入选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研究”(24&ZD198)]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