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单晶
在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四川省大力发展“票根经济”。所谓“票根经济”,是指消费者凭借交通出行、文旅活动等场景的票务凭证,如发票、门票、车票等,在后续的消费场景中转化为优惠凭证,获得折扣、积分兑换等权益,形成“消费链”延伸,从而刺激更多消费行为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式。比如 2024年的“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随着上海博物馆大展“金字塔之巅”的火爆出圈,新世界集团、黄浦区先后推出联动活动,观众可凭展览票根享购物、餐饮、停车等优惠。“票根经济”概念由此兴起。目前,四川正以“票根经济”为抓手,将演唱会、赛事等活动票根转化为消费纽带,通过发展“票根经济”的六大路径实现跨界联动激活文旅全产业链。
一、构建“全链条消费生态”,释放票根经济聚合效应
跨业态联动是发展票根经济的有效途径。成都龙泉驿区通过“一张赛事票,约‘惠’龙泉驿”活动,将赛事门票与酒店、餐饮、景区等消费场景绑定,带动东安湖市集单日客流破万、文创销售额翻倍。此模式可推广至全省,例如将三星堆、九寨沟等景区门票与周边民宿、特色餐饮联动,形成“一票通享”的消费闭环。全域数据整合是发展票根经济的必然要求。重庆利用“百万职工游巴蜀”年票模式,打通川渝景区数据壁垒,实现“一票畅游双城”。2024年该年票带动川渝两地出游100万人次,消费超10亿元。四川可进一步升级年票功能,接入交通、支付等数据,打造“票根即通行证”的智慧化服务。
二、数字赋能票根经济,提升消费黏性与文化价值
文化IP植入是发展票根经济的关键。设计融入三星堆青铜纹样、大熊猫元素的“文化票根”,兼具收藏与实用价值。例如,成都东郊记忆将演唱会票根与文创盲盒结合,游客凭票可兑换限量版文创产品,提升票根的文化附加值。利用区块链技术为票根赋予唯一数字标识,确保权益可追溯、防篡改。基于游客消费数据,通过AI算法生成个性化行程。如青川县“智游青川”APP通过分析票根使用记录,推送“2小时微度假”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5天,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绵阳科技城可结合演唱会票根,推出“科技+文旅”专属优惠,如凭票免费体验VR三星堆考古项目。
三、政策与机制创新,破解业态整合难题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发挥两只手作用。成都龙泉驿区成立“文体旅产业联盟”,联动2865家商户,通过市场化机制(如商家自主让利)而非单纯补贴,确保活动可持续性。省级层面可推广此模式,建立“票根经济”专项基金,鼓励企业以资源置换方式参与。推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简化核销程序,提升游客体验。
四、瞄准细分市场,打造差异化消费场景
着力深化粉丝经济,可以“强圈延链”。针对演唱会观众群体,推出“粉丝专属权益”。如成都龙湖东安天街通过明星打卡物料、定制饮品,夜场销售额激增150%。可拓展至电竞、动漫等年轻群体,开发“二次元票根+线下漫展”联动产品。扩大家庭与银发客群,汇集更多客户资源。设计“亲友同享优惠”,如凭票根携带家人可享景区套票折扣。参考重庆美心红酒小镇“全龄友好型”消费场景,通过票根串联亲子游乐、康养住宿等业态。
五、强化区域协同,拓展票根经济辐射范围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川渝票根经济走廊”,促进“一盘棋”“双城记”联动升级。例如,重庆武隆景区与四川九寨沟联合推出跨区域套票,游客凭任一景区门票可享对方景区8折优惠。针对入境游客,推出多语言票根服务,进行国际消费场景拓展。如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览,吸引国际游客,票根可兑换双语导览或免税购物券。
六、长效运营机制,避免“一锤子买卖”
注重消费链延伸,激活更多次级消费。商家可设置“持票根二次消费积分”机制,积分可兑换文旅商品或抵扣下次消费。例如,自贡彩灯版权交易中心通过票根积分推动二次消费转化。
建立票根经济效果评估体系,定期分析消费数据,实行动态评估与迭代。如成都市通过“智游天府”平台实时监测票根使用情况,优化活动方案。
四川“票根经济”的核心在于以文化为魂、以消费为脉,通过政策协同、数字赋能与业态创新,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黏性,达到从“流量”到“留量”的目的。正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四川未来可通过打造“票根经济”全国标杆,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