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丽
当我国消费市场从“物质型消费”向“体验型消费”深度转型,文旅产业也迎来“文化赋能、业态创新”的升级窗口期。《“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酒旅融合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细分领域,已从1.0阶段的“酒厂观光打卡”、2.0阶段的“品酒购物联动”、3.0阶段的“文化元素点缀”,迈入以“精神共鸣、场景沉浸、生态共生”为核心的4.0新阶段。
杜甫酒业坐拥得天独厚的文化禀赋,是中华诗酒文化的璀璨瑰宝。如何让“杜甫诗酒文化”真正融入酒旅体验的每一个环节?如何打破产业边界,构建多元共生的酒旅生态?又如何借助数字技术与社群力量,让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性文化符号?本文将围绕杜甫酒业的实践探索,深入剖析酒旅融合4.0的破局之道,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一份可借鉴的思考。
酒旅逐新4.0
文脉待续谱新篇
从当前实践来看,杜甫酒业的酒旅融合仍停留在3.0向4.0过渡的“半成熟期”,面临文化呈现“表面化”、产业联动“碎片化”、品牌辐射“区域化”三大瓶颈,亟待从“文化唤醒”到“价值转化”的深度突破。
文化呈现“浮于表面”,体验共鸣未形成。文化是酒旅融合4.0的“灵魂”,但杜甫酒业对“杜甫诗酒文化”的挖掘与转化,仍停留在“符号贴附”层面,未能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厂区内悬挂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横幅,产品包装上印刻的杜甫画像,本质上仍属“静态展示”,未与酿酒工艺、消费场景、情感需求深度结合。走进酿酒车间,仅标注“传统工艺”“古法酿造”等简单字样,却未还原杜甫笔下“酒熟呼童取”的生活场景——若能在车间设置“诗酒生活角”,摆放唐代酒具复刻品,展示“杜甫酿酒”的典故插画,让游客在观摩酿酒时同步聆听“酒与诗”的故事,便能让工艺与文化形成呼应。品酒区仅聚焦“味觉体验”,提供不同度数的酒品品鉴,却未解读“酒与诗的味觉关联”。
产业联动“各自为战”,融合生态未形成。酒旅融合4.0的核心是“生态共生”,但杜甫酒业的酒旅业务仍处于“孤岛式发展”状态,未与绵竹本地文旅资源、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客源共享、价值互补”的联动生态。从本地文旅资源联动来看,绵竹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年画)之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诸葛双忠祠等优质文旅资源,与“杜甫诗酒文化”存在天然的融合空间。但目前,杜甫酒业与这些本地资源“毫无交集”,游客逛完酒厂后,需自行规划后续行程,体验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大打折扣。
品牌辐射“局限区域”,价值影响难突破。酒旅融合4.0需打造“全国性文化品牌”,但杜甫酒业的酒旅品牌仍局限于四川本地及周边市场,缺乏“全国性的文化传播、品牌渗透、价值认同”的意识。从传播方式来看,仍依赖“线下口碑+本地旅游平台推荐”的传统模式,未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讲好“杜甫诗酒故事”。从品牌定位来看,与其他“文化酒厂”相比,“杜甫诗酒”的独特性未能凸显。
场景再造“沉浸体验”
激活文化感知力
突破文化体验瓶颈,关键在于“场景再造”——将“杜甫诗酒文化”融入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全流程,打造“可感知、可参与、可回味”的沉浸式场景,让游客从“看文化”变为“在文化中”。
在“酿酒场景”中注入文化内涵。改造酿酒车间,设置“诗酒工艺长廊”,以时间为轴,展示“唐代酿酒工艺—杜甫诗酒生活—现代传承”的发展脉络,搭配互动装置——游客扫码即可收听杜甫诗句音频、观看“杜甫与酒”的动画短片;在发酵区设置“酒坛题诗墙”,游客可写下与酒相关的诗句,贴在酒坛上,形成“集体记忆墙”;在出酒环节设计“开坛仪式”,邀请游客参与“封坛题诗”,将自己的诗句与酒坛一同封存,约定未来回访开启,让酿酒体验成为“情感记忆载体”。
在“消费场景”中深化文化体验。升级品酒区为“诗酒雅集馆”,布置唐代风格的桌椅、酒具,提供“诗酒套餐”——如“登高”主题套餐(搭配登高诗句解说的高度酒、坚果小食)、“春夜喜雨”主题套餐(搭配低度果酒、糕点),游客可一边品酒,一边参与“诗词接龙”“酒令游戏”;打造诗酒主题住宿区,命名为“春夜喜雨阁”“登高台”等,内饰融入酒坛造型灯具、诗卷样式窗帘、诗句印花床品,床头设置“诗酒故事机”,游客可收听杜甫与酒的典故;在酒厂周边打造“诗酒小径”,沿途设置诗句指示牌、酒坛造型景观,让游客在散步中感受诗酒氛围。
构建文化IP矩阵,延伸品牌文化价值。在IP传播上,聚焦“差异化、年轻化”,借助新媒体讲好“杜甫诗酒故事”。联动文化领域KOL,邀请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知名诗人到酒厂举办“诗酒雅集”,通过抖音、视频号直播,让全国观众在线参与“诗句品鉴、酿酒体验”;与国风博主合作,拍摄“穿越千年品杜甫酒”系列短视频,在B站、小红书等平台传播;发起杜甫诗酒挑战赛,鼓励网友拍摄“身边的诗酒生活”,优秀作品可获得酒厂体验券,扩大品牌传播半径。通过IP矩阵构建,让“杜甫诗酒”从“区域品牌”变为“全国性文化符号”,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双向提升。
创新产业生态
构建融合新范式
酒旅融合4.0需打破“酒业”与“旅游业”的边界,通过“业态跨界、资源联动、价值共享”,构建“多元共生”的产业生态,让酒旅融合从“单点突破”变为“系统升级”。
深化本地文旅资源联动,打造“诗酒+”主题线路。由杜甫酒业牵头,联合绵竹年画村、明清古街、诸葛双忠祠等文旅主体,成立“绵竹诗酒文旅联盟”,统一设计主题线路、统一门票定价、统一导览服务。通过线路整合,实现“客源共享、资源互通”,让酒旅成为带动绵竹本地文旅发展的纽带。
延伸酒旅产业链,培育“诗酒+”衍生业态。开发诗酒主题研学课程,针对中小学生推出“诗酒文化研学营”(学习诗句、体验酿酒、制作文创),针对大学生推出“文旅产业实践课”(调研酒旅融合模式、设计文创产品);打造诗酒主题民宿集群,除酒厂内的“春夜喜雨阁”,还可与周边农户合作,改造农房为“诗酒农家院”,提供农家菜、酿酒体验等服务;发展诗酒康养业态,结合“酒疗”理念,推出“诗酒养生套餐”(低度酒品品鉴、诗酒主题瑜伽、温泉疗养),吸引中老年客群。
数字技术赋能
打造智慧酒旅体验
数字化是酒旅融合4.0的“技术底座”,需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数据驱动服务”,打破时空限制,提升体验效率与传播效果。
打造“线上诗酒文化馆”,实现“云体验、云传播”。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杜甫酒业厂区、酿酒车间、诗酒场景,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云参观”,点击场景中的酒坛、诗笺等元素,即可触发诗句讲解、工艺介绍、文化典故等内容;开发“云酿酒”互动功能,游客在线上模拟“选料、发酵、蒸馏”等酿酒步骤,完成后可生成“专属酿酒证书”,凭证书到店可兑换酒品小样。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模式,能有效扩大品牌触达范围。
开发“诗酒漫行”智慧小程序,优化线下体验。小程序整合“在线预约、智能导览、体验分享、反馈互动”四大功能:游客提前预约酿酒体验、文化活动,系统自动推送行程提醒;到店后扫描景点二维码,即可收听智能导览(如扫描酒坛触发“杜甫与酒”的故事);体验结束后,可生成“我的诗酒之旅”电子相册(自动拼接照片、添加诗句滤镜),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设置“体验反馈”板块,游客可评价各环节服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体验项目——如针对“诗词互动环节参与度低”的反馈,调整活动规则,增加奖品激励。
链接社群价值
构建用户共生体系
酒旅融合4.0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共生”——从“服务游客”转向“经营用户”,构建以“杜甫诗酒文化”为核心的社群生态,让用户从“消费者”变为“共创者、传播者”。
建立“杜甫诗酒会员体系”,增强用户黏性。设置银卡、金卡、钻石卡三个等级,会员可享受“分级权益”:银卡会员可获得诗酒文创小样、优先参与文化活动;金卡会员可享受酿酒体验折扣、免费参加“诗酒沙龙”;钻石卡会员可参与“年度封坛大典”(定制专属酒标、封存个人酒坛)、获得“杜甫诗酒文化大使”称号,优先参与新品研发讨论。会员积分可兑换文创产品、体验项目,进一步提升用户活跃度。
打造“杜甫诗酒文化志愿者”队伍,扩大文化传播半径。面向全国招募文化爱好者、诗词爱好者、文旅从业者,经过培训后,成为“诗酒文化讲解员”——在酒厂为游客讲解诗句、酿酒故事,或在线上社群分享“诗酒知识”;志愿者还可参与“诗酒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如到中小学开展“诗酒文化小课堂”,到社区举办“诗酒主题展览”。志愿者可获得“服务积分”,兑换体验项目、文创产品,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让文化传播更具“温度”与“公信力”。
诗酒融新途
价值共生向未来
杜甫酒业探索酒旅融合4.0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唤醒与产业重构”的变革——以“杜甫诗酒文化”为魂,让酒不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载体;让旅游不再是短暂的观光,而是深度的文化体验与价值认同;让酒旅融合不再是“酒业+旅游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赋能、生态共生、用户共创”的系统升级。
未来,随着更多酒旅企业加入“文化赋能”的行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产业创新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作者系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