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单晶
人工智能(AI)点燃文旅融合新引擎。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游客戴上VR眼镜“穿越”到古蜀祭祀现场,指尖轻触便能“捧起”青铜神树;在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AI算法实时推送金丝猴活动轨迹,游客观测成功率提升70%。当前,四川正以人工智能技术重塑“诗与远方”的相遇方式。2024年四川接待游客11.19亿人次,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达11.97%,在这份亮眼答卷背后,AI驱动下的“科技+文旅”融合创新,正成为四川从“资源大省”迈向“产业强省”的核心动能。
一、AI赋能文旅融合的三大创新实践
首先是资源活化,推动从静态陈列到动态传承,实现文物“数字永生”。三星堆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考古现场,结合AI生成文物修复方案,2024年文创收入达1.96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考古盲盒、AI定制面具等产品引发消费热潮。成都蜀菁馆开发“AI新锦绣”系统,游客可自主设计蜀锦纹样,算法自动生成织造方案,将设计周期从30天压缩至3天,个性化定制订单占比超40%。
二是场景重构,让游客从单一游览到沉浸共生,实现虚实融合体验。巴中恩阳科普大视界打造全国最大16K球幕飞翔影院,《飞越蜀道》7D影片还原古栈道险峻,单日客流峰值破万,创收近千万元。“寻梦文殊”项目(成都文殊院)通过虚幻引擎技术,使游客可“参与”古代庙会盛况,复购率提升50%。青川县整合100+生态监测点数据,AI生成动物追踪热力图和2小时微度假行程,游客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5天,二次到访率提升35%。
三是产业链升级,促进收益从门票经济到生态增值。找准传统痛点,推出AI解决方案,消除供需错配。“智游天府”需求预测算法用户已经超过100万人,预订效率提升3倍,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产业链割裂问题,构建自贡彩灯版权IP授权生态,交易额突破亿元。破解国际传播力弱的难题,用多种语言AI解说系统,三星堆入境游客增长35%。甘孜州“圣地亚丁”小程序嵌入AI旅行管家,语音指令实时生成行程方案,支持旅拍短视频自动合成,游客定制化服务满意度达98%。
二、深度融合的挑战与突破方向
破解“三重瓶颈”。一是技术应用浅层化瓶颈,75%景区仅实现扫码入园等基础功能,缺乏AI深度交互,如四川某著名景区客流预测误差达30%;二是数据孤岛林立瓶颈,文旅、交通、气象数据未打通,制约精准营销;三是人才结构性短缺瓶颈,“AI技术+文化创意+运营管理”复合人才缺口超2万人。
破局路径创新。要构建省级文旅大模型,整合巴蜀文化语料库(方言、非遗技艺等),训练垂直模型,赋能智能导览、文创设计等场景;要打通全域数据平台,推广“三码合一”(门票、交通、支付)无感通行,力争实现4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要产学研融合育才,联合电子科大、川旅院开设“AIGC艺术设计”微专业,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
三、未来赛道:AI驱动文旅融合4.0
推动文化遗产“元宇宙化”。借鉴敦煌数字实验室做法,开发“古蜀文明数字孪生体”,开放用户共创文物修复场景;推出AR剧本杀《寻金沙》(金沙遗址)、AI汉服虚拟换装等“Z世代”轻知识产品。
推动产业生态“智能闭环”。搞好A[AI设计]—>B[柔性生产—>C[云上集市]—>D[数据反馈—>A。比如,在设计端AIGC生成三星堆联名方案,效率可以提升5倍;在生产端,绵阳3D打印基地支持小批量定制;在营销端,抖音“安逸四川”AI直播间客单价提升130%。
推动国际传播“破壁行动”。借力大熊猫、三星堆IP,开发多语言文化对话机器人;运用AI翻译+虚拟偶像,向全球推送“三九大”(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沉浸式短视频。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际范与烟火气交融”的四川样本。人们看到,青川的金丝猴影像通过AI生成全球首部野生动物4D纪录片,蜀锦纹样在算法驱动下走向巴黎时装周,四川文旅融合的边界正在技术赋能下无限拓展。到2027年,四川有望建成国家级文旅元宇宙创新中心,培育10个AI融合示范县,助力文旅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级——让“天府之国”成为世界文旅数字化革命的领跑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未来必须以AI为笔,绘制“科技赋能文化传承、智能升级消费体验、数据驱动产业革新”的三维坐标,让巴蜀大地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数字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