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艳钗 张帆
河南油建公司施工的洛阳-新郑国际机场航煤管道项目(巩义-荥阳)全长约53千米,施工地点位于郑州市荥阳市、巩义市,起点为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终点为荥阳市贾峪镇,线路穿越铁路3处、等级公路18处、非等级公路122处、河流沟渠15处,新建阀室3座。项目建成后将为新郑机场提供安全、稳定、经济的航煤运输通道,大幅降低沿线航空成本。
施工中,河南油建公司创新管理理念,克服冲沟、陡崖地形起伏大等困难,通过科学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解决定向钻穿越技术难点,并运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实现全过程安全管控,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截至目前,累计焊接42.42千米,一次合格率99.3%,超合同约定3个百分点。
黄土塬上的“突击队”
“干长输管道十几年,这类地形还是头一次遇到!”项目执行经理孙宏伟回想起项目建设初期,颇为感慨。
巩义—荥阳段全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黄土塬占比高达75%,陡坡、深谷沟壑纵横,部分陡崖垂直高差达30米,施工区域狭窄,设备运输和管道铺设困难。
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貌,项目部针对性“把脉”地质难题,依托无人机航拍综合预判沿线路由,采取“划分区段+工序穿插”方式,将全线分为多个独立施工段。开工初期,优先突击平原段、梯田段焊接进度,建立外协“问题销项清单”,挑选3名经验丰富的外协人员驻扎7个乡镇驻点协调征地、附着物赔付等堵点,打通施工作业面。优化施工组织,利用2月份至5月份枯水季河道干枯的窗口期,集中焊接、土建、防腐等机组协调攻坚河道段穿越,确保一季度完成关键节点工程,赢得业主高度赞扬。
施工过程中,河南油建公司结合现场路由优化技术方案,在焦平定向钻穿越期间,由于出土点预制场地受限,技术团队连夜修改优化穿越方案,通过调换出入土点+延长定向钻长度的方式,不但满足了预制场地要求,还避开了延长段的高边坡、深基坑作业,减少了投资费用。
智慧工地的“千里眼”
7月8日一大早,安全总监牛桂春就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屏幕上的12个作业点一目了然。“这是我们专门配备的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它就像一双‘千里眼’,只需轻点鼠标,所有画面一目了然。”他指着屏幕介绍。
长输管道施工点多线长,为了保障安全监督全覆盖,项目部为机组配备智能监控设备,形成覆盖网,统一接入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依托该平台,管理人员既可以远程回放关键画面进行问题溯源分析,又能通过实时回传的现场画面,及时核查并整改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管沟放坡不到位等隐患,实现高效预警、高效处置。
针对监管盲区,项目部推广使用具备智能旋转、视角调整和变焦功能的新型摄像云台,有效覆盖原有监控死角和远处作业点。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22.78万安全人工时。
施工线上的“邻里情”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这么多大蒜就要烂在地里了,这可是我们一季的收成!”不久前,巩义市米河镇高庙村村民徐文利拉着焊接二机组机组长唐亮亮的手,不停地道谢。
原来,徐文利家今年大蒜喜获丰收,但家中的年轻人都在外务工,眼看地里几亩成熟的大蒜无人采收,天气预报该地即将有强降雨,若不能及时抢收,一年的辛苦和投入就会付诸东流。
了解情况后,唐亮亮立即召集十几名员工前去帮忙。大家有的用锄头小心刨地松土,有的弯腰麻利地拔起蒜头、抖落泥土,有的则手脚不停地将收获的大蒜整理成捆,装车运往村头的临时晾晒场。烈日下,汗水浸透了工服,但没人喊累,田地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抢收景象。4个小时后,260多斤大蒜赶在大雨前收割完毕。
“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仅剩下老人小孩,施工中,遇到老乡有困难,我们能帮一把是一把。”孙宏伟说,日常工作中像帮助周围老乡倒运木材杂物、用挖掘机修水渠、铺设临时道路等,都是常有的事。说话间,焊接三机组的蔡训强又给他联系,原来作业带里边角地未收割的麦子,老乡没来得及收,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他们自己先买了几把镰刀帮忙割了。
河南油建公司在施工期间,用实际行动构建起良好的企地关系,积极践行绿色施工理念,用绿网覆盖裸露土,及时清理道路上的泥土;为发电机设置隔音防护罩,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由第三方固废处置公司定期回收油漆罐、涂刷滚轮等固废,做到安全文明环保施工,为工程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