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婷婷
在文旅产业深度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跨界融合成为重塑旅行体验的关键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沉浸式剧本杀创新结合,打破传统文旅产业边界,将非遗技艺、文化遗址转化为互动体验场景。这一实践不仅为游客带来新颖体验,还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沉浸式剧本杀
为何能成为非遗景区的破局之道
随着文旅市场消费由传统“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体验”旅游模式演进。游客们不再只满足于简单的游览活动,转而追求通过深度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核。而当前,非遗文化的展示手段多以静态陈列、常规讲解为主,其传播形式难以契合当代游客尤其是年轻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导致非遗景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吸引力也显著弱化。
沉浸式剧本杀的互动叙事优势,则为破解非遗景区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以兰州河口古镇景区为例子,其推出的《纱灯秘境》实景非遗剧本杀,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以纱灯传承为故事线,围绕“河口四杰”考验设计主线剧情,依托古镇历史建筑营造实景游戏场景,通过多线剧情、立体人物与丰富演绎,构建起极具东方美学特色的沉浸式体验空间。玩家在解谜、角色扮演过程中,加入非遗元素的剧情任务,实现对非遗知识的学习与传承,有效提升了文旅体验的深度与趣味性。
非遗文化
如何实现与剧本杀的有效融合
非遗文化的深度活化,需注重其核心元素的创新性转化。非遗包括传统技艺、民俗风情与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在将这些融入剧本杀创作时,需要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依托本地资政大夫祠建筑群,打造出大型古祠剧本杀《龙凤绣坊》,在完美演绎了扑朔迷离的悬疑剧情时,巧妙地将钉金绣制作技艺、灰塑制作技艺、本土美食等花都非遗元素融入剧情之中,让游客在角色扮演、答题解密、搜证破案的过程中沉浸式体验、了解花都璀璨的非遗文化,真正让非遗文化在剧本杀中“活”起来了。
创新场景的构建也是提升非遗沉浸式体验的有效路径。在剧本杀中,场景设计对营造沉浸式氛围尤为重要,将其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有助于游客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除实景搭建之外,数字技术也是场景创新的重要依托。比如杭州余杭径山村将当地将宋代点茶技艺与AR技术相结合,开发出《茶圣对决》剧本。游客佩戴AR眼镜扫描茶筅,便能激活陆羽的全息影像,聆听关于斗茶规则的详细讲解。此类数字化实践大幅提升了场景的体验感与趣味性,助力了非遗在剧本中的“活化”。
沉浸式剧本杀
带来的三重效益
沉浸式文旅剧本杀与非遗景区的融合,在文化、经济、社会领域产生了可观的价值。文化方面,其通过创新互动叙事,将非遗技艺、民俗故事转化为游戏任务,游客在角色扮演中能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向动态实践的转变,促进代际传承。经济层面,该模式以差异化的体验使景区门票增值,同时借助剧本开发文创、主题餐饮等衍生消费,拓展文旅产业盈利空间,驱动行业持续增长。社会领域,沉浸式剧本杀搭建起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沟通桥梁。项目运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地方就业压力;非遗传承人借此实现技艺变现,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游客文化认同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播,构建起全民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
沉浸式剧本杀项目落地的
现实困境与未来发展
在非遗景区落地沉浸式剧本杀项目时,内容创作、运营管理和技术应用等难题,会阻碍其规模化发展与可持续运营。内容创作首要面临的是文化本真性与娱乐性平衡的挑战。若过度追求游戏趣味性,非遗文化内涵易被削弱;若仅注重文化原貌呈现,又会降低剧本吸引力。这十分考验创作团队对非遗文化的精准解读,要求他们具备创新设计能力。运营管理层面,成本与人才短板突出。从剧本构思、场景搭建到人员培训,全程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景区淡季客流少,盈利困难会加剧。同时,行业缺乏既深谙非遗文化精髓又熟悉剧本杀运营模式的复合型人才,这会制约行业发展的步伐。技术应用环节同样面临着困境,部分景区配备的AR、VR设备常常会信号不稳、画面延迟,极大影响游客体验;设备日常维护与更新换代成本颇高,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景区而言,形成沉重负担。
非遗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需依托前沿技术与创新模式实现突破。在技术赋能方面,人工智能可基于景区非遗特性,高效生成剧本;元宇宙与VR技术则能打破时空局限,打造沉浸式的虚拟场景。创作模式上,社区共创机制可鼓励游客参与剧本改编,拓展非遗叙事维度。而且,未来通过开发国际化非遗剧本杀项目,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
非遗景区与沉浸式剧本杀的融合,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政府、企业、民众协同创新,这一模式将为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