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斜江晚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尚红光

临津风絮夕阳天,残照随流半系船。

却向斜江见图画,一帆人渡绿杨烟。

这首《斜江晚渡》古诗,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浙江建德县人宋载在大邑任县令时所题,载入乾隆版《大邑县志》。

《斜江晚渡》为宋载的《晋原八景》组诗之一。大意是天将行晚,宽阔的河岸上,茂盛的柳絮随风飘扬。绚丽的夕阳余晖,远远地照射着岸边泊定的渡船。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叶小舟正从晚烟笼罩下的绿杨丛中随波飘漾而去……夕阳与波光、绿柳与小船,展现出斜江古渡一天中渔舟唱晚、安宁祥和的诗情画意。

在另一版《大邑县志》中,收录了宋载《晋原八景》组诗之一《斜江晚渡》的另一个版本:“一湾春水漾前川,晚渡无人半系船。却向斜江见图画,渔家多处绿杨烟。”大意是春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自西向东的斜江河水走出大山后温顺平静地流淌着。岸边渡口停泊的渡船也随意地系在树干上,喧嚣了一天的渡口宁静下来,没有了人影。晚霞染红了一江波光粼粼的春水,这画面多美啊!这时,你看那岸边的绿柳丛中,很多人家的屋顶都升腾起了炊烟,与江河的雾烟融为一体。

两首《斜江晚渡》同名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大体一致,差异是后者表明了是春天的景象,或许后者为诗人的初稿,被后人收录县志。前者应该为正本,因为乾隆版《大邑县志》就是宋载自己主持编纂的,收录自己的诗篇,当属无误。两首诗都写斜江,说明宋载实为关注斜江、体察民情,亲临其境、有感而发。

“斜江晚渡”为大邑历史上的“晋原八景”之一。现存最早的《大邑县志》记载:“斜江晚渡,在县南五十里,为邛州大邑新津三处要津。昔有异人,昼则荡舟济渡,晚则击楫扬帆,凡蒙济者皆获福利。遂相传为神仙云。今渺也。”

斜江河因“斜江晚渡”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意境。斜江,亦称斜江河,系长江支流岷江右岸支流南河的支流。据《邛州志》载,该河“因委曲斜流数十里,经州东故名斜江”。其发源于大邑县斜源镇境内雄黄岩,一路接纳雾山河、大溪河、粗石河、干溪河等支流,流经鹤鸣、悦来、晋原、安仁、唐场及邛崃冉义、羊安等地,最后流入邛崃戴林渡入南河。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850平方公里。

由北向南、蜿蜒东去的斜江河,因山高林密,水源涵养丰富,在接纳众多河流、冲出崇山峻岭、走向平原后,水量增多,气势壮大不少,河面宽敞、河水清澈,鱼儿欢腾、鸟飞鹭翔。两岸沃野田畴、绿树成荫,村庄众多、人口稠密,田园风光如画。沿途不仅有新津上溯的货船来往和渔翁泛舟江面,尚有渡船穿梭往来的众多渡口。

“窗含西岭千秋雪”“长看天西万叠青”。西岭雪山的崇山峻岭孕育的斜江河,流经大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晋原镇和人口稠密的重要场镇,千百年来灌溉了万顷良田、滋养了一方百姓,实为大邑人民的母亲河。

斜江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这里不仅有东汉时期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佛教南传第一站雾中山和三国文化遗址的静惠山,而且拥有45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先秦古城遗址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成就了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荟萃的大邑悠久历史,还浓墨重彩地改写了成都发展史和古蜀文明史。

如果说,“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得益于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富庶,那么,斜江河同样造就了大邑“蜀之望县”之美称。人们秉承“道法自然”,消除水患、兴修水利、造福人类,在加强斜江河的治理上不懈努力。此举不仅引文井江青山堰之水入干溪河、再汇入斜江河,增强了斜江河流域的灌溉能力,而且岷江之水经都江堰外江走崇州、经大邑、过邛崃,成就了大邑西河,飞渡斜江,与斜江河交相辉映都江堰灌区,助力大邑万顷良田,富裕一方百姓。

如今,随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桃源新城的崛起,古之晋原焕发出绚丽风采,斜江岸边,滨河绿道红蓝相间的道路、仿木纹栏杆、特色雕塑小品、郁郁葱葱的绿化、竞相开放的鲜花……斜江河畔处处皆是风景。拦坝成湖的斜江河上,不时有几只白鹭从水面掠过,激起层层浪花。夏日傍晚,雪山倒影清波中、夕阳落下满江红,华灯初放、游人如织,习舞的阵阵乐曲与孩童的嬉闹欢笑、情侣的呢喃细语,融为舒展美妙的小夜曲;寒冬腊月,雾起如仙境,远方的野鸭、鸳鸯、水鸟,成群结伴做客斜江,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市民和游客或凭栏远眺,或驻足拍照,或携手漫步,或骑车缓行,好不惬意!

江水依旧东流去,两岸已然焕新颜。倘若宋载能够看到今日之斜江,感叹之余,定会续写新的“斜江晚渡”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