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建华
五月的风裹挟着秧苗的清香掠过田野,川煤集团华荣公司赵家坝煤矿的党员、女工家属和团员青年“三支”志愿服务队员们却顾不上这份闲适。他们卷着裤腿站在水田里,弯腰、分秧、插苗,动作虽不娴熟,却透着一股特别认真劲儿。沾满泥巴的裤腿和此起彼伏的笑声,在初夏的田野里织就了一幅暖意融融的“共耕图”。
泥水里的“双向奔赴”
清晨六点钟,初夏的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该矿掘进一队职工孙涛家的育苗田边聚起了一群“不速之客”。党员服务队的老苏把手机往田埂上一放,率先下到了田里,泥水瞬间没过了小腿。转头冲着田埂上犹豫的年轻人喊:“别愣着!这泥巴可比井下的煤灰软和多了!”
孙涛站在田头,眼眶微微发红。他家中母亲年迈,父亲患病多年,子女尚在读书,自己又在矿上上班,家里一应事务全靠妻子操持,包括繁重的农活。看着妻子因农忙逐渐憔悴的身体,再看看家里的秧田,心急如焚的他默默自问:“当下矿上正是生产任务繁重的时候,难道又只能请假回来栽秧才行吗?”
“老孙,你在发什么愣啊?快动手扯苗啊,你看我们掘进二队也来帮忙了,人多力量大,相信很快就能帮你搞定。”掘进二队党支部书记王文跃攥着一把秧苗来到孙涛身边唤道。孙涛回过神来刚转身,却见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小刘抓着两捆绑扎好的秧苗跟他招呼道:“孙师傅,您就别发愁啦!您家的田我们包圆了!”
田埂上的“技术交底”
正午的太阳毒辣起来,水田里蒸腾起潮湿的热气。“小伙子,你这是在给秧苗练倒立呢?在家可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吧?”女工家属服务队的曹大姐插完手里的秧苗,直起腰就看见小刘插的秧苗东倒西歪,忍不住笑道。
“秧苗要插稳,根须得埋深,株距得留够,不然晒两天就蔫了。”说着,她赶紧蹲下身,手指在泥里划拉几下,刚才还歪斜趴躺着的秧苗瞬间像训练有素的士兵站直了身躯,行距笔直得像用尺子量过。小刘不好意思地用手背蹭了蹭头笑道:“曹姐,您这手艺堪比我们矿上的技术比武啊!”
“将手指伸直带着秧苗插入泥里,不能握着拳头栽秧,那种‘狗爪秧’不仅容易浮起来,还不利于生长。”大太阳下,田里传来各种插秧技巧秘诀,团员青年们跟着学得可起劲了。很快便掌握了技巧,放眼望去,偌大的水田站满了绿色的“小哨兵”,微风拂过,充满生机。
未说破的“安全契约”
“咱们工人有力量,肩扛重担不言累,心中有火燃烧着……”傍晚时分,三支队伍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在返回矿区的路上,不知谁起了个头,唱起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仿佛大家的脚步变得轻快了些。
“老孙这人,干活儿轴得很,特别实心眼儿。”同在掘进一队上班的党员老王提着水杯,薅掉肩膀上已经干透结块儿的泥巴,悄悄对身旁的老罗说道:“可他轴得让人踏实,咱们帮他插完秧,他扶锚杆机的手都会更加稳当有力,这‘账’划算!”
这场支农行动的“附加条款”,谁也没明说,却都心照不宣——帮助解决职工农忙耕种问题,他们才能安心抓生产,过程中安全就多一分保障,生产效率才会有所提高,矿井发展也就更加有底气。就像插秧时留下的行距,既要给秧苗留足生长空间,又要彼此支撑着抵御风雨。
“支农”行动先后持续了好几天,人员由采掘、准备、机关等多个党支部,以及团员青年和女工家属协管员三支队伍所组成的近30名人员参与,帮助多户务农职工家庭完成了插秧抢种工作,各单位再也没有因农忙请假缺勤影响矿井正常安全生产。或许,这就是该矿特有的“安全生产密码”——当矿灯照亮井下巷道时,田埂上的星光也在守护着家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