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航亚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重点关注的社会现象之一。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这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选择、缓解就业难的问题,还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本文通过剖析边疆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从价值引领、实践赋能、结对帮扶等维度展开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关键性重大决策,重点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为最终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做努力。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大学生群体则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后备军。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着重强调了大学生在基层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能够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大学生自身发展视角来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有助于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与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增强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探索可复制的有效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投身基层工作,为构建乡村振兴长效发展机制贡献力量。
从社会就业环境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能缓解城市中有限的就业岗位资源与过多求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宽就业发展空间,缓解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
从乡村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可以带来新的理论知识、科学技术、先进理念,助力乡村现代化治理、产业升级、产品迭代,提升乡村文化素养,给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边疆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外流情况突出。边疆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类别较少、自然环境恶劣、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影响,就业岗位相对匮乏,就业机会有限,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青年人才外流现象尤为突出。
二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经过大学学习,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大学生,他们在沟通协调、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等方面能力存在短板,导致其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三是社会观念认识有偏差。边疆地区人员有着特殊的价值观和思维观,亲情关系纽带连接较为明显,存在就业观念相对保守、对基层工作存在认知误区、社会认同感较低、容易受到周围人观念影响的情况。例如,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易受周围人观念左右,特别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其基层就业选择影响显著。诸多因素致使学生普遍存在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受限的认知,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工作,从而对基层就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高校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新型趋势,构建就业育人课堂
在大学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一直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中,针对就业的课程更应该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入学初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影响深远。授课教师应梳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融会贯通,了解国家的宏观战略问题,顺应发展的趋势,结合实际情况,用辩证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结合时代的号召作出调整,避免出现理论知识和现实需求“水土不服”的情况,为大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同时,将职业指导作为动态引导工具,引导学生将职业目标与国家发展规划相结合,依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例如,在课程中设置乡村振兴专题,从政策解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介绍基层现状,讲解基层就业政策与扶持措施,通过分享基层就业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基层就业模式,逐步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基层工作要求。此外,可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乡村振兴一线的产业场景、文化活动及基层治理工作,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乡村环境与工作挑战;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职业倾向和基层岗位需求,精准推送个性化的乡村振兴学习资源与政策解读,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强化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与适配性。
(二)深化校企融合,共建基层就业平台
高校作为学生的主阵地,应积极与企业搭建多元化就业服务平台。一方面,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际的机会,也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就业能力是在实践状态下磨砺出来的,将基层就业需求融入实践教学中,既能为学生提供服务基层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动态的基层岗位需求和基层环境的最新情况,使其更早地了解到基层工作内容和节奏,从而结合自身所学,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明确职业方向,规划发展路径,不断根据基层需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缩短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周期,更好地适应基层就业需求。例如,在乡村振兴实习实践中,学生可运用专业知识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非遗文化传承,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订单式培养”模式也是保障学生基层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校与基层单位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依据基层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符合基层岗位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即能上岗。同时,高校和教师应积极挖掘乡村振兴中的潜在就业岗位,为学生拓展就业选择空间。该模式实现了学生、高校与基层单位的多赢,学生在基层实现个人价值,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层单位获得适配人才,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三)精准就业指导,加强就业帮扶力度
将就业指导工作精准化、个性化是有效开展就业帮扶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制定“一生一档”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着重关注重点群体学生的就业情况,运用结对帮扶、优先指导、优先推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基层就业方向和岗位,让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得到统一。同时,对报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以及“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提升学生报考基层就业岗位的成功率,真正做到有目标、有方向、可落实、能成功。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能为乡村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中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关键环节。为基层单位提供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人才,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通过思政工作引领基层就业,强调从大学生入学时期的价值引领,到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的实践赋能,再到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帮扶的“三位一体”模式,能够助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基层就业项目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青春活力,为服务乡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作者单位:大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