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以鸣
在美育浸润视角下,教育戏剧可成为多元课程构建与实践平台打造载体,为大学生情感认知提供有效路径。戏剧课程涵盖理论、表演与创作,帮助学生认知情感表达并反思自我,而戏剧节、工作坊等实践活动则通过团队协作与专业互动,深化情感体验与共情能力。教育戏剧的应用能系统性提升学生情感素养,为高校美育与情感教育融合提供助力。
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戏剧课程,筑牢情感认知基础
在美育浸润视角下教育戏剧赋能大学生情感认知,首要路径是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戏剧课程体系。课程应涵盖戏剧理论知识、表演技巧、剧本创作等多个维度。例如,在戏剧理论知识课程中,通过介绍不同戏剧流派、经典剧目,让学生了解戏剧如何反映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使其明白戏剧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与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表演技巧课程则注重实践,学生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动,亲身体验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肢体动作、语言表达和面部表情。例如,在表演一场悲伤的戏份时,学生要学习如何通过微驼的背部、缓慢的步伐、颤抖的声音以及湿润的眼眶来传达悲伤情绪,从而提升自身对情感的感知与表达能力。此外,剧本创作课程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融入作品中。例如,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社会热点话题等获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剧本。
打造戏剧实践平台,推动情感在互动中深化
高校应打造丰富多样的戏剧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真实的戏剧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深化情感体验。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戏剧节,为学生提供展示戏剧才华的大舞台。在戏剧节筹备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剧本创作、排练、舞台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不同成员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而通过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理解,他们能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尊重他人情感,同时也更加明确自己的情感立场,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专业剧团、剧院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参与剧团的排练、演出活动,或者邀请专业演员来校开展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学生可以与专业人士近距离接触,学习他们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情感处理技巧。
结束语
教育戏剧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显著促进大学生情感认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为高校优化情感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