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阳
今年3月,奔驰与宝马合资成立的北京逸安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北京朝阳。这家合资企业按照50:50的股份比例设立,计划到2026年底前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超级充电站,配备约7000根充电桩,以满足中国客户日益增长的豪华充电服务需求。
这一重大合作是奔驰全身心拥抱中国市场的又一具体举措。奔驰中国对外事务和公共政策总监张海华参与了该合作项目的幕后工作,加速为中国客户带来快速、便捷、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本土化战略推手
奔驰是全球最畅销的豪华车品牌之一,也是最早在华提出本土化研发的海外品牌,并在近20年时间里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作出调整和升级。特别是近年伴随中国企业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布局和迅速崛起,作为核心战略的本土化战略进一步提档加速。
2021年,奔驰将中国研发中心正式升级为“中国研发技术中心”,提速包括新能源产品在内的新车型的本土化。
2022年,奔驰“上海研发中心”成立。
2024年,奔驰中国研发全面进入“以中国创新,引领全球风潮”的第三阶段,基于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领先技术与成果,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全球研发网络中。
目前,奔驰在华依托“双创新引擎”,不断扩大研发投入,研发人才超过2000人。过去五年,在华研发投入达105亿元。
“奔驰持续加快本土化战略进程,是对中国经济和中国汽车市场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等领域。”张海华说。
作为奔驰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张海华带领团队持续加强行业政策分析研究,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在企业投资、产品组合、市场准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将奔驰这一百年车企与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紧密衔接,推动了本土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此外,张海华还支持了奔驰与本土合作伙伴的深化合作,包括与清华大学、北汽集团、吉利等中国高校以及企业的合作。同时,她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围绕奔驰“2039愿景”,为公司献言献策,制定和落实工厂绿色脱碳路径,推动了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和低碳产品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
张海华说,本土化生产是奔驰在华战略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针对中国市场定制化产品,目前,奔驰在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中国研发团队以本土创新反哺全球市场。
知名车企老把式
今年是张海华进入奔驰的第四个年头。不算长,但她却是实打实的车企老把式。
2008年,张海华正式踏入汽车行业,在克莱斯勒、雷诺、福特等知名国际车企工作,担任政府事务相关职务,并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入职奔驰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2020年,张海华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工商管理硕士学成归来,适逢奔驰招聘,她凭借海外学习、外企任职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经验,顺利入职,担任奔驰对外事务和公共政策总监,四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奔驰在华的本土化战略。
作为车企老把式,张海华参与起草了由交通部制订的《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美国是世界第一个发布维修技术信息公开政策的国家,我当时是作为唯一外企代表参与其中。”张海华回忆说,当时来自企业、智库等各领域的专家代表汇聚一堂,针对政策条款,从早上讨论到晚上,自己积极分享海外汽车行业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最终汇聚众智完成了这部沿用至今的政策法规。
长期主义践行者
张海华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作为汽车行业的政策研究人员,她认为,车企应坚持长期主义,放眼长远做好长期的发展规划。“奔驰作为一个成熟的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安全是铭刻在骨子里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消费者来说,安全也是最基础诉求。”奔驰提出了汽车安全“零死亡”的宏大愿景,致力于到2030年将交通事故死亡和严重伤害人数减半,到2050年实现零致命性交通事故。
安全是一种长期主义,电动化转型同样是一种长期主义。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从2020年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渗透率从5.4%一路攀升至31.6%,预计2024年将接近40%。
作为老牌车企,奔驰稳步推进“油电双行”战略,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下半叶,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电动化车辆销量将占其总销量的50%。
张海华带领团队结合行业发展,对电动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奔驰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不会改变,在坚定推动电动化战略转型,并进一步加大纯电车型投入的同时,我们也会在战术上保持灵活,为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无论是纯电车型、插混车型,还是内燃机车型。”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有技术的问题,还有政策的问题、伦理的问题。不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面对机遇和挑战。而作为汽车行业的一分子,张海华称自己愿意投身到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用工作热情、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为企业发展、行业转型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