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湘湖一叶舟 问史八千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华东周刊 兰 玉/文 


  湘湖之畔,跨湖桥侧,有一座外形宛若木舟的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这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诠释着萧山八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走进博物馆,径直来到位于地下的遗址厅内,一条距今已有约八千年历史的独木舟静静“停泊”在距湘湖水面6.5米之下的玻璃房里。

  这,就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被誉为“中华第一舟”,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

  而以这条独木舟为代表的跨湖桥遗址,其发现和文化命名,使浙江的文明史从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到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再到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有了历史演进的轨迹。同时也向世人证明,钱塘江流域与长江流域一起,是不同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的另一个源头。

  如此意义重大的跨湖桥遗址,当初的发掘工作却是一波三折。

  1990年,一位名叫郑苗的浙江电大学生偶然间在湘湖边拾得一些石器和骨器,并立刻报告。萧山市文管办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在杭州砖瓦厂附近发现了大量黑陶片、兽骨、鹿角、木器残件等文物。那一年,考古学家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却因种种原因而中止。

  或许是注定跨湖桥遗址不该被永久湮没,2001年,考古专家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到了2002年第三次发掘,更是出土了这条震惊世界的独木舟。

  独木舟前端基本保存完整,后端缺失,船体残长5.6米。经鉴定,该独木舟是用整棵马尾松,借助火焦法挖掘船体加工而成的。值得关注的是,独木舟并非孤零零的存在,其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木桩和桩洞,船头底部压有一根横木,独木舟两侧还发现2支木桨、3个石锛木柄、多块席状编织物,以及多个砺石、石锛和石锛的锋部残片等遗物和遗迹,而独木舟本身也有加工修补的痕迹。据专家推测,这里当时很可能是一个木作加工场或者修理场,独木舟可能正在改装成“边架艇”。

  独木舟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千年的文化遗存不可辜负,大家围绕“异地保护”还是“原址保护”展开讨论。

  因独木舟及加工现场相关底层蕴含丰富的考古信息,多数专家主张实行“原址保护”。这样的保护形式,是基于考古界的共识:将出土文物放在出土的环境中展示,是对文物最好的活化和利用。

  但是,如此大体量的木质文物就地保护在国内尚无先例,在野外进行原地保护更是困难重重。出土的独木舟平均厚度仅2.5厘米,经过八千年长眠,木质文物严重糟朽,在地下水的入侵与露天日晒雨淋下,常规技术难以解决遗址和独木舟的保护问题。不仅如此,独木舟所处地标高度在海拔-1.5米,而湘湖将要恢复的水位在4.5-4.8米之间,两者的落差近6米。独木舟若不搬走,湘湖的水面就无法恢复。

  两难之下,保护工作却从未止步。工作人员先在现场搭起了简易棚子,后建造钢架建筑,再在内部搭建帐篷、安装空调设备、进行杀菌用药等,尽力改善独木舟遗址保护环境。2003年起,“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课题组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保护工作方案。

  对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的保护,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跨湖桥遗址参观。2005年4月8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参观跨湖桥遗址,细细地察看了代表浙江文明源头之一的独木舟;2006年4月14日,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萧山湘湖,他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要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与此同时,经过多方讨论,反复求证,“原址保护”也终于有了定音。2005年,“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正式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了更好地对遗址进行长期保护和研究,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于原址建造,于2009年9月28日正式与公众见面。

  随后的十几年间,经过研究和保护,跨湖桥遗址成功实施完成独木舟遗址疏干排水地质工程、土遗址加固工程、独木舟及木构件的脱盐脱水保护、独木舟及木构件有害微生物的防治工程等四大文物保护工程。这其中,最艰难也最迫切的,就是疏干独木舟周围一定范围土体内的地下水,同时杜绝其他水源对地下水的补给,使之处于干燥环境。

  为此,工作人员在独木舟核心区130平米的周边,挖出排水沟,同时填充小碎石,设置集水井,使得外面的水进不来,里面的水向外排,保持独木舟周边土壤的干燥。经过十多年的脱水脱盐保护施工,目前跨湖桥独木舟及其遗址基本稳定,保存状况良好。

  如今,独木舟被划定在特殊保护区域内,外面搭建的透明玻璃房,由世界先进材质的高透光、抗弯、低反射玻璃打造而成。玻璃房内恒温恒湿,精密监测仪器的仪表盘上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检测数据。

  通过数字化监测手段,严格监测遗址厅和独木舟保护房内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检验效果、提前预警、及时调整,并不断提升精密监测和响应水平,空气、水、土壤、独木舟本体的细小变化和微痕迹都尽在掌握。

  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201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开馆十周年之际实施陈列厅改造工程,其中,遗址展示厅增加展览面积360平方米,以独木舟为核心区进行改造,分为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回望、独木舟遗迹考古发掘现场、独木舟遗址的学术研究、跨湖桥遗址保护工程、领先世界的海洋文明五个区块,为参观者提供了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在远古,有了舟船,就像插上了翅膀。透过这只独木舟,我们恍惚看到八千年前,跨湖桥先民架着一叶扁舟搏击潮头的壮景。

  从山地走向河谷,又从河谷走向海洋,先民已然远去,但他们探索自然、挑战极限、创新创造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穿越古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