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亚洲/文 毛羽丰/摄
说湘湖,现在是一种时尚。
文化界眼下热闹,大家都在解说湘湖,分析湘湖,给湘湖出主意。尤其是杭州市、萧山区的文化界,各种研讨会、论坛、圆桌会纷纷举办,中心议题皆是湘湖。湘湖是个时尚课题。
“说湘湖”的时尚,源头在于,湘湖的发生史与发展史本来就很时尚。钱塘江南岸之湘湖的发生,当然与钱塘江北岸之西湖的问世一样,都是杭州古海湾向潟湖的演变;而宋时萧山县令杨时的重筑湘湖,与宋时杭州通判苏东坡的疏浚西湖,也是一段有着同样含金量的佳话。
苏东坡对疏浚后的西湖的描绘,至今脍炙人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时对面积达三万七千亩的湘湖的新生,也有这样兴高采烈的描绘:平湖净无澜,天容水中焕。浮舟跨云行,冉冉躐星汉。烟昏山光淡,桅动林鸦散。夜深宿荒陂,独与雁为伴。
两个美丽的湖泊,两位美丽的诗人!
两个美丽的故事,两项不容易做到的水利工程,两则互为印证的于当代各种研讨会上频频拿出来的例证!
确实,当年,湘湖重生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蓄水灌溉了湖泊周边的近十五万亩农田,极大地造福了百姓。湘湖被称为萧山人民的母亲湖,名至实归。
所以,说起湘湖的发生史、重生史,大家都是很骄傲的;同样,说起湘湖在后来历史中的逐渐湮没乃至最终消失,大家也是很痛心的。农业时代对于耕地重要性的片面理解与追逐,终于导致了水波粼粼的湘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彻底退出萧山地图;虽说湘湖重生之后的几百年里,历朝历代的保湖派与废湖派一直争拗不断。
当然要感谢本世纪初的杭州主政者关于唱好“西湘记”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要在保护、发展好钱塘江北岸的西湖景区的同时,让钱塘江南岸的湘湖也重见天日。
杭州忽然有了“两湖”的说法。
萧山人民对这一决策的欢欣鼓舞,自然特别容易叫人理解。让柳丝、花香、水鸟与迷人的湖光山色重现于淤泥塘与一大片凌乱的砖瓦厂,让北宋的湘湖在当代重新浮现,这个前景多么令人感动。
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湘湖的重生,曾动用了多么大的人力、物力与意志力;当年吹响的“还湖于民、圆满湘湖”世纪号角,多么的激越嘹亮!湘湖重生的三大步历史性跨越,简直可用“可歌可泣”一词来形容:
第一步,本世纪的2006年,顺利完成湘湖一期4.64平方公里的保护与开发,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波光粼粼的湖面完美重现,形成湘浦、湖上、城山、越楼、跨湖桥五大景区,26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惊艳亮相,包括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下孙文化村等;各式荣誉也向重生的湘湖纷至沓来:中国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百强旅游景区、浙江生态景区、2014最佳湖滨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二步,2011年,湘湖二期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顺利完成,湖面由1.2平方公里扩至为3.2平方公里,景区面积由4.64平方公里扩至为10.6平方公里,再建老虎洞、狮子山、湖山、石岩山、中湘湖五大景区,以及湘湖音乐喷泉、青浦问莼、金沙戏水等多个景点。同时,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茶楼,如越风楼、跨湖楼、湘湖渔村、茗醉园等等,相继出现,加上第一世界大酒店等湘湖的多层次住宿接待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步,于2013年启动湘湖三期工程,继续恢复湖面2.9平方公里。这样,经过三期工程的接力,湘湖总面积已经达到6.1平方公里,与面积为6.39平方公里的西湖基本持平。水波潋滟的湘湖连通了钱塘江和三江口,恢复了历史上漂亮的葫芦形水体格局,水域宽广,林木葱茏,山环水绕,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已成为萧山人民乃至整个杭州人民乐于赏玩的打卡胜地。
当然,湘湖恢复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萧山区添一处令人愉悦的自然景观,不仅仅着眼于旅游,这对于整个湘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与利好。
也因此,如何让现今的湘湖发展得更好、更迷人、更有竞争力,便又成了热门话题。近期,萧山区的决策部门又召开专题会议,来研究湘湖,并且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如何站在今后二十年的维度,把湘湖建设成中国最美生态湖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跨湖桥文化和吴越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国视谷和萧滨一体化核心承载地?
这“两区两地”的新定位,自然又引爆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说湘湖”三字便又成时尚。
这真是好事情。
也就是说,站在二十年以后来看湘湖,人们会说,果然,湘湖厉害,湘湖不仅是萧山的,不仅是杭州的,不仅是浙江的,不仅是中国的,完全是世界的;湘湖不仅仅是个自然景观湖,不仅仅是个旅游打卡地,完全是一个“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样板区!
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地“说湘湖”,要好好条缕分析、要好好量体裁衣;而这其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湘湖的来龙去脉、历史特点、人文沉淀,就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了。
湘湖的话题,真个是说不完的。不消说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呈现在这里,这里出土了“中华第一舟”独木舟;光说到春秋时期,故事就很多,吴越争战、范蠡筑城屯兵、馈鱼退敌、越王句践临水祖道、西施离越入吴,件件惊心动魄;秦汉时期,秦始皇祭禹渡江、孙策大战王朗,也是发生在这里的显要事件;湘湖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李白、孟浩然、温庭筠、陆游、刘基、毛奇龄都在这里留下奇瑰的诗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故里亦在此地,“笑问客从何处来”自然也是个特别动人的乡愁故事。
我们细说湘湖的未来,一定要细看湘湖的过往。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湖泊的行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